聚焦養老金融,賦能銀發經濟
- 發布時間:2025-03-31 08:56:00
- 來源:中宏網
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完善發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政策機制,大力發展銀發經濟”。這是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培育經濟高質量發展新動能的戰略部署。2024年,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達到31031萬人,占全國人口的22%。隨著第二波“嬰兒潮”群體陸續進入老年,疊加出生率下降和預期壽命延長,我國老年人口占比將進一步攀升。當前,新一代老年人財富積累更為豐厚,消費理念更加開放,消費需求持續升級。龐大的銀發群體和巨大的消費潛力,使銀發經濟有望成為擴內需、穩增長的重要引擎。養老金融作為平滑養老需求、應對長壽風險、支撐養老產業的重要工具,在賦能銀發經濟高質量發展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一,拓展投資渠道,夯實財富基礎,堅守特色養老之路。提高老年人的可支配收入,是養老金融賦能銀發經濟的核心前提。
一是優化資本市場,拓展投資范圍,以穩健謀長遠。構建高效、透明、穩健的資本市場,是養老金資產配置與保值增值的基礎。拓展養老金融產品的投資范圍,適度放寬股權類資產投資限制,支持全球資產配置,優化一級市場準入機制。監管部門和金融機構要延長養老產品的考評周期,通過優化投資期限管理,平抑養老金融產品的風險性和收益性。
二是強化資產增值,夯實財富基礎,以穩固促繁榮。資產的保值增值是養老金融的核心目標,金融機構應針對老年群體的風險偏好與理財需求,提供安全穩健、收益適中的財富管理方案。通過政策引導和市場激勵提升金融機構養老財務規劃的專業性和主動性,為老年人量身定制投資組合,推出專屬養老理財產品,確保財富穩健增長。結合生命周期管理策略,通過金融教育,喚醒家庭的退休理財規劃意識,提升老年人財富管理能力,增強銀發經濟活力。
三是立足國情現實,強化責任共擔,以特色展未來。立足中國人口老齡化加速、社會保障體系漸進完善和金融市場深化改革的基本國情,走有中國特色的養老金融發展道路。借鑒國際經驗,強化第一支柱基本養老保險的托底功能,擴大第二支柱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的覆蓋范圍,完善第三支柱個人養老金制度。通過三支柱體系的綜合改革,補齊制度短板,形成政府、市場、個人共擔責任的養老金融生態,推動養老金融與銀發經濟深度融合,為老齡化社會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中國方案”。
第二,完善個人養老金制度,提升服務質效,財政金融協同賦能。完善養老金融體系,強化財政和金融的協同,推動銀發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支撐。
一是創新激勵機制,完善個人養老保險,以安穩促長遠。優化稅收激勵政策,提高稅收優惠額度,試點推出TEE、EEE模式,增強對中低收入群體的吸引力。探索財政補貼與稅收優惠聯動機制,針對不同收入群體設計差異化繳費激勵方案。拓展個人養老金賬戶再融資渠道,允許賬戶資金用于質押融資、信用貸款等場景,提升流動性。豐富合格金融產品體系,完善產品供給與市場生態,增強個人養老金制度包容性與覆蓋度,放寬支取條件,提升靈活性與普惠性。
二是提升金融質效,創新適老服務,以普惠金融潤民生。強化銀行、保險、基金等機構的分工協作,建立資源共享平臺,實現客戶需求、金融產品與服務場景的無縫銜接。加快適老化改造,優化線上服務界面,簡化操作流程,增加語音導航、遠程協助等適老功能。在線下服務網點配備助老人員,提供個性化咨詢與業務辦理,構建全生命周期養老金融服務體系,拓展健康管理、遺產規劃、消費金融等衍生服務。
三是財政金融協同,賦能產業金融,以活力促騰飛。養老產業投資周期長、收益不確定性高,可通過優化融資模型、降低融資成本、延長貸款期限等措施,提高金融支持的可持續性。政府可設立風險補償基金,完善政策性擔保體系,優化風險分擔機制,降低養老產業金融的風險預期。對養老設施建設、智慧養老技術研發等領域給予稅收減免與財政支持,引導社會資本投入。央行通過定向降準、再貸款等,激勵商業銀行加大養老金融支持力度,構建財政和貨幣協同支持框架。推動“養老+醫療”“養老+文旅”等跨界融合,促進智能設備、康養服務等新業態發展,推動養老產業和銀發經濟融合發展。
第三,優化產品供給,制定服務標準,拓展養老消費新格局。以需求為導向,強化供需匹配,精準對接消費場景,是養老金融賦能銀發經濟的重要方向。
一是健全產品體系,夯實金融基石,以穩健護晚年。強化養老產品風險管控,建立養老金融產品全生命周期監管體系,嚴格審查機構資質、資金流向與產品設計,實施風險等級分類管理。補齊制度設計短板,完善法律保障機制,打擊針對老年人的非法集資和財產詐騙,重塑對養老金融的信任。政府要推動養老金融普惠化,金融機構需優化成本結構,降低籌資與運營成本,讓利于民。
二是制定服務標準,保障老人權益,以便捷暖人心。制定養老金融服務指導標準,提升金融產品的可理解性,縮小銀發群體的“數字鴻溝”。建立養老預付資金第三方存管平臺,探索“消費一筆劃轉一筆”的動態監管模式,引入消費履約保險機制,保障老年人權益。深化養老金融與醫療、照護、文旅等消費領域的融合,打造老年友好型消費場景,提供更具吸引力的養老服務。
三是強化金融素養,提高風險意識,以智慧享未來。根據老年人的文化差異,通過社區課堂、短視頻平臺、電視公益廣告等多渠道、分層次宣傳,提高老年群體的理財素養與風險識別能力。推廣智能投顧工具,引入合格默認投資選擇機制,幫助老年人規避決策困境。培養數字化銀發生活服務人才,提供信息獲取、網購下單、防詐識別等方面的輔導,幫助其更快適應數字社會。
依托規模龐大的老年群體、持續提升的支付能力與日益旺盛的消費需求,使銀發經濟成為撬動內需增長的戰略支點。養老金融與銀發經濟的深度融合,將有效轉化老齡化社會的潛在需求。通過“需求牽引”,將老齡化的壓力轉化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動力,實現社會福祉提升與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雙贏格局,為老齡化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中國式解決方案”。(作者:何維,重慶交通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本文為重慶市社科規劃項目:2023BS019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