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對華加征關稅與貿易壁壘的策略分析
- 發布時間:2025-03-03 08:58:23
- 來源:中宏網
特朗普政府已將關稅作為其重構全球貿易規則的重要戰略武器。美國總統特朗普2月1日簽署行政令,對進口自中國的商品加征10%的關稅。美國的這一最新貿易保護措施在國際社會和美國國內遭到廣泛反對。同期特朗普政府以芬太尼問題、貿易失衡等為由推動關稅,聲稱中國通過墨西哥、加拿大向美輸送芬太尼。根據行政令,美國還將對進口自墨西哥、加拿大兩國的商品加征25%的關稅,其中對加拿大能源產品的加稅幅度為10%。
上述舉措不利于全球經濟復蘇,國際社會反應激烈。多國計劃開啟聯合反制,如加拿大、墨西哥已宣布對美商品征收報復性關稅,歐盟、印度等也在準備反制措施,全球貿易極有可能進入“板塊化”階段。若美國持續升級關稅,這勢必增加全球經濟復蘇的長期風險與不確定性,可能導致供應鏈重構、全球化碎片化,甚至引發各國“去美國化”貿易聯盟的興起。
對中國來說,特朗普第一任內,于2018年下半年開始對華連續加征關稅,平均關稅水平從3.1%一度抬升至21.2%左右。當時對美出口在中國對外全部出口中占比超過20%,對中國的沖擊的確較大。但目前這一比例已降至15%以下,而加拿大、墨西哥對美出口依賴度高達80%,因此中國承受沖擊的能力更強。當地時間2月10日,美國宣布對所有美國進口鋼鐵和鋁征收25%的關稅。美國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近期發表的報告顯示,如果中國對美作出對等回應,那么在特朗普第二個4年任期內,美國國內生產總值將減少550億美元,通脹率將上升20個基點。
特朗普之所以如此強硬地加征關稅,主要是基于政治和經濟雙重考慮,一方面旨在保護中西部傳統制造業,鞏固藍領選民支持;另一方面將關稅作為施壓工具,試圖迫使中國在TikTok出售、芬太尼管控等問題上讓步。其策略特點呈現為極限施壓與政策搖擺并存,試圖通過“威脅–談判”模式爭取利益,但在政策執行層面存在現實阻力,如美海關設備不足、法律依據爭議等。基于此,特朗普試圖強力推動“美國優先”政策,通過稅收優惠和貿易壁壘(如加征25%關稅)促使跨國企業將生產線轉移以減少對華依賴。
綜上,特朗普的策略本質是“以壓促變”,試圖通過經濟、科技和地緣的多維打壓,迫使中國讓渡發展利益。這些政策基本延續了美國19世紀“昭昭天命”的領土擴張思想,盡管特朗普的關稅政策短期內加劇了中美經貿摩擦,但其政策受制于美國內部分歧和全球供應鏈韌性,實際效果可能有限,甚至這種激進的單邊行動可能引發拉美國家反美情緒升級,推動地區國家尋求與中國深化合作。反觀之,中國正在通過多元化布局和產業鏈調整展現了較強韌性。長期來看,美國單邊主義可能削弱其全球經濟影響力,而中國正通過“朋友圈”策略對沖風險。雙方后續談判進展及第三方國家(如歐盟、東南亞)的戰略選擇,將成為影響局勢的關鍵變量。(劉琳,石河子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本文系石河子大學交叉學科研究項目[JCYJ202306]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