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經濟時代的社會再生產》出版:為新質生產力培育壯大提供理論之思與現實之策
- 發布時間:2025-02-20 16:10:06
- 來源:光明日報客戶端
當前,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飛速發展,正在對人類社會的生產、分配、流通、消費這四個社會再生產環節產生著革命性影響。如何看待社會再生產四個環節的新特點新趨勢,推動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近日,由浙江大學樓俊超副教授撰寫的《數字經濟時代的社會再生產》一書,緊隨時代步伐,聚焦“如何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問題,研究了數字時代社會再生產理論的創新發展問題。
社會再生產是生產、分配、交換、消費四個環節構成的有機體系。作者在書中描述了數字時代社會再生產四環節所展現的一系列新特征新趨勢,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各個環節的核心原則、微觀基礎、未來發展等。在對各個環節進行局部分析以后,該書從再生產四環節整體出發,討論再生產四環節與政府、區域經濟發展、高水平對外開放、共同富裕和中國式現代化之間的關系,以及如何實現數字時代再生產四環節有機貫通。具體來看,數字時代的生產、分配、交換、消費分別具有如下特點:
生產更加自動化、智能化、高效化。以數字產品制造、服務和應用為代表的數字產品制造業規模穩步擴大,發展質量不斷提升。2023年我國共有數字經濟核心產業企業法人單位291.6萬個,實現營業收入48.4萬億元,占全部二三產業企業法人單位營業收入的比重為10.9%。在數字經濟核心產業中,數字產品制造業的營業收入20.5萬億元,占比超過四成;數字技術應用業企業法人單位143萬個,占比接近五成。作者分析認為,這體現出我國數字產品制造業的規模優勢和數字技術應用業的發展活力。
數字技術的飛速發展和廣泛普及使得流通過程更加便捷高效。以鄉村物流為例,得益于掃碼技術、大數據分析、物聯網等前沿科技的融入,鄉村快遞服務實現了信息的即時上傳、全程追蹤與便捷查詢,不僅大幅提升了物流效率,降低了快遞企業運營成本,還助力拓寬了農產品的銷售路徑,增加了村民們的收入,更加速了鄉村數字化生活步伐。
平臺企業和電商平臺等構成了消費體系的微觀基礎,消費方式和消費行為變得更加個性化、移動化、社交化。數字時代,居民消費結構持續優化,服務消費占比快速提升,驅動消費不斷提質擴容。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服務零售額比上年增長20%,居民人均服務性消費支出增長14.4%,占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的比重為45.2%,服務支出消費增速顯著快于商品消費支出增速。2024年上半年,我國居民人均服務性消費支出6200元,同比增長9.2%,快于居民人均消費增速2.4個百分點,占居民消費的比重為45.6%。具備舒適性、發展性、享受性等特征的服務消費,如文化旅游、醫療養老、體育保健、教育文娛等在居民消費中所占比重明顯提升,成為消費提質擴容的重要引擎。
數據要素參與分配也對社會整體分配結構產生了深遠影響。數據作為生產要素參與分配是我國社會分配格局進一步完善的充分體現,有利于健全我國再分配調節機制,規范收入分配秩序。一方面,引入數據作為生產要素參與分配,可以進一步激發數據這一要素參與生產活動,加快經濟發展速度。另一方面,數據作為生產要素參與分配還可以進一步推動大數據發展和應用,鼓勵產業創新發展,推動大數據與科研創新的有機結合,推進基礎研究和核心技術攻關,形成大數據產業體系,完善大數據產業鏈,使得大數據更好服務國家發展戰略。
數字技術、數字基礎設施、數據資源持續發展,數字經濟賦能千行百業,已經成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支撐和關鍵引擎。該書以數字經濟時代社會再生產為切入點,回答了“如何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一重大時代命題。該書提出的實現數字經濟時代再生產四環節有機貫通的相關政策舉措,對培育新質生產力、助推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張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