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占斌:中國式現代化向世界貢獻了中國智慧與方案
- 發布時間:2024-10-29 17:55:55
- 來源:中宏網
中宏網北京10月29日電(記者 王鏡榕)在新中國75周年華誕之際,本網特邀高端智庫專家和高校學者暢談75年風雨兼程與輝煌成就、立足新階段、展望新未來,寄語新征程。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國式現代化研究中心主任張占斌接受本網專訪時表示,金秋十月,我們迎來了新中國75周年華誕。75年來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黨的十八大以來,中華民族迎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中國式現代化向世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方案,也締造了人類文明的新形態。
中宏網記者:在新中國75周年華誕之際,歡迎您結合專業研究和學術足跡,暢談新中國成立75周年所取得的嶄新成就?
張占斌:我們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有著悠久燦爛的歷史。1840年爆發了鴉片戰爭。西方列強憑著堅船利炮,敲開了我們中國的大門。這種震驚、屈辱確實前所未有。近代以來,怎么救這個國家?怎么民族圖強?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為之奮斗和思考。也正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我們才真正開辟出了民族復興的康莊大道。依靠中國共產黨的努力,和全體中國人民的艱苦奮斗,我們才擁有了今天75周年的輝煌建設成就。
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們是在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的基礎上建設我們的社會主義國家。而且我們是人口大國,東方大國,新中國的誕生和建設具有深遠的世界歷史意義。
新中國成立75年來,我們說最大的變化就是中國人民真正地站起來,掌握了自己的命運,按照自己的理想信念來建設自己的國家。這75年來的變化是巨大的。無論是我們的經濟總量,從過去那么落后,甚至世界排名100多,到現在躍升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多個方面的指標都達成了世界第一,這個變化是巨大的。
除了經濟以外,我們也取得了多方面的突出成就。比如政治上,我們確定了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制度,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根深蒂固地扎根在中國大地上。我們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政治協商制度、基層民主制度等,不斷探索完善人民參與國家治理、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社會主義民主制度。這種全過程的人民民主也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奠定了極其根本的、重要的制度基礎。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們的社會事業也有了長足的發展。教育事業、衛生事業等都有重大進步?,F在我們受教育人口越來越多,而且比重也越來越高,真正地開始從一個人口大國向人才大國,人口紅利向人才紅利的轉變,這對于我們國家將來發展都是非常重要的。
科技水平也在大幅提升。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們的科技能力很弱。但是經過這么多年的奮斗,我們邁上了一個又一個大的臺階。從兩彈一星到現在,我們現在也是一個響當當的科技大國,進入了創新型國家行列。我們爭取到2035年基本實現現代化的時候,進入創新型國家的前列。實現這個目標將對人類有更大的貢獻。
改革開放初期的時候,我們向國際市場提供的產品很多都是襯衫、拖鞋、牛仔褲、襪子、兒童玩具等?,F在,我們大量的出口產品是電子產品、機電產品,包括我們的新能源汽車都在世界上有很大的市場規模?,F在我們總體上從過去產業的中低端水平,開始向中高端攀升。這是一個巨大的歷史性進步。我們的綠色發展也有很大的長進。我們提出了綠色發展、生態文明、美麗中國發展理想,提出“碳達峰、碳中和”的發展目標。這幾十年確實是滄海桑田,或者說就像換了人間一樣。今天,中國又站在了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將在以往的成績基礎上開創更大的成績,貢獻新的中國智慧,創造更加美好的人類文明新形態。
中宏網記者:以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為指引,談談您對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使命與愿景以及挑戰與應對的思考和前瞻?
張占斌: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特別強調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性。全會認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進入到了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關鍵時期。這個關鍵時期怎么理解?我覺得可以從多方面去理解。比如說,我們的中國式現代化面臨一個復雜的國際環境。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前,我國處于近代以來最好的發展時期,世界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兩者同步交織、相互激蕩?!痹谶@種情況下,很多地緣政治都發生了變化。中美兩個大國的戰略博弈到了很關鍵的時期。另外我們看到,現在全球科技革命變化非常大,可以用日新月異來形容。怎么能夠在當前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第四次科技革命浪潮中不斷地往上走,不斷地上臺階,對于我們的國家非常重要。另外,我理解的關鍵時期,包括中國開始進入老齡化社會了。60歲以上的老人大概占20%。怎么適應這種人口老齡化新挑戰?盡可能地把我們的人口紅利轉變成人才紅利或者叫人力資本紅利,對我們來講也到了很關鍵的時期。
中國共產黨成立以后,有自己的初心和使命。按照我的理解,這里邊就包括中國式現代化的理想在里面。中國式現代化這個巨大的時代命題,在實踐上真正地展開還是中國共產黨奪取政權以后開始的。新中國成立,我們完成了社會主義改造之后,我們所追求的社會主義國家建設,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也由此真正展開。
毛澤東同志在20世紀50年代初跟周總理等老一輩國家領導人就商量,提出“四個現代化”的概念——工業、農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后來就一直圍繞著這個目標在推進、在探索。在推進和探索的過程中,我們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績。
改革開放以后,以鄧小平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不斷地審視著中國國情,提出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命題,提出到上個世紀末使我們的現代化建設能夠達到小康水平,而且把小康、小康社會的概念寫入我們黨和國家的重要報告、文件,引領著我們國家奔小康、建設小康社會。
到上個世紀末,我們雖然總體上達到了小康。但是,所達到的小康水平還不高。黨中央決定,我們還要再干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新世紀,我們通過改革開放不斷推動我們國家事業發展。特別是通過脫貧攻堅這幾年,我們解決了大量的貧困問題,創造了世界奇跡,到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的時候,我們在中華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
中國式現代化一路走來,走到今天,展現在我們面前的就是一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良好開局和起步。在這么一個大的歷史進程中,我們靠的是改革,靠的是開放,靠的是高舉改革開放的旗幟,靠的是突破計劃經濟體制,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中國大地生根、開花、結果。進而推動整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推動全體勞動者生產積極性的提高。
通過改革開放,一步一步地提出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到構建更加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到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聚焦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再到2035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體現了我們黨、國家對整個市場經濟的認識水平在不斷提高,也體現了我們對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規律的認識在不斷提高。中國式現代化靠的就是通過我們的經濟改革、政治改革、文化改革、社會改革、生態改革等方面的改革來推動形成一個好的體制、好的機制。這里很關鍵的問題就是以經濟體制改革為牽引,來構建一個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有了這樣一個體制,我們就能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就能調動人的積極性。所以,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我們未來的一個目標,就是要把一個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設起來,使得國家和人民能夠活得更加有尊嚴,生活也更加充滿陽光和更富意義。
中宏網記者:您怎么看把握人類新一輪產業變革新機遇,發展新質生產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國際意義與世界貢獻?
張占斌: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出戰略部署,強調“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我的理解,要求我們全黨同志要重視發展生產力問題,重視發展新質生產力問題。希望通過高技術和產業的融合來更好地在世界科技和產業變革的歷史重大機會面前,搶占未來發展的制高點,抓住機會有更大的作為。這是給我們全黨全國人民提出的一個重大的新時代任務。通過發展新質生產力來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巨輪破浪前行。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有與之相適應的生產關系。也就是說,通過經濟體制改革,科技體制改革、教育體制改革、人才體制改革等等,通過這些改革要構建一個先進的生產關系。發展新質生產力是一個重大的時代課題,也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創新發展的時代課題。就是怎么能夠通過新質生產力和新型生產關系的互動來產生更大的發展動力,來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的航船破浪前行。所有這些都可以歸結到發展新質生產力和構建一個更加先進的生產關系上。按照中央的要求,就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窟M一步深化改革不斷突破、解決這些制度瓶頸、體制機制瓶頸,包括生產關系的瓶頸,來更好推動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我想如果有新型生產關系出現了,新質生產力就會發展,就有它自身內生的發展動力,就會跑得快、跑得遠、跑得穩,跑得心情舒暢。新質生產力就會像一棵大樹一樣長出來,長成參天大樹,在中國大地上發揮更大的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我的理解,就是一些地方和企業要根據自己的發展階段、發展水平、發展能力、發展特色和要素稟賦,來考慮發展新質生產力問題,不能趕時髦,不能圖熱鬧,不能一哄而起,不能喊口號唱高調,而是保持冷靜,實實在在做事。不是一窩蜂都去盯著戰略性產業和未來產業,一些傳統產業也要把它守住和守好,通過技術改造和數字化經營以及數字化管理來再上臺階、煥發青春,這也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
發展新質生產力有很大的時代意義和戰略價值。發展新質生產力能夠真正推動高質量發展,更好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滿足市場化、多元化、動態化,甚至定制化的需要。使我們的供給更加靈活、更加有效、更加精準。發展新質生產力能夠更好地滿足和推動國際合作,我們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要對世界作出更大貢獻,那么,打鐵先得自身硬才行。這樣,你才能幫助別人或者影響別人。另外,發展新質生產力也能夠更好地推動綠色發展,這也是對人類的重要貢獻。中國發展新質生產力也將對世界作出貢獻,更好地推動國際合作。從這個意義上講,對消除世界的貧困都有重大的意義。也就是說,我們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能夠為世界上廣大的發展中國家提供我們的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對人類來講也是一個文明形態的再創造。
這就要求我們在未來發展中,要有更大的作為來不斷地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不斷地調動社會活力,主要可能有四個方面的積極性需要調動起來,一是調動廣大科學工作者,特別是科學家的積極性。這個群體有了積極性,我們向世界科技強國邁進,就有了底氣,就有了能力,就有了行動。二是調動廣大的市場主體,特別是民營經濟的積極性,包括外資企業和外資經濟都希望他們能夠在中國大地上安安心心地生產、創造。要堅持“兩個毫不動搖”來推動市場主體更好地發展,調動企業家的創新精神。三是要調動資本市場投資者,特別是中小投資者的積極性,如果中小投資者的積極性得到保護,我們的資本市場不斷向好,我們的資本市場就會煥發青春和活力。當前中央采取了很多重要的舉措,提振資本市場,我們對中國資本市場的未來充滿信心。四是要調動廣大干部,特別是地方干部的積極性。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國家取得了非常偉大的成就,這些都是黨帶領各級干部和人民實實在在干出來的。廣大干部特別是地方干部很辛苦,做了很多重要的工作,作出了重要的貢獻。但是,依然面臨進一步深化改革的任務,通過創新制度,創新體制機制來激勵大家,敢擔當、善做事、做成事。
應當說,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式現代化的前景更加廣闊。我們要繼續發揚好的經驗和傳統,堅持黨的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改革開放,堅持守正創新,堅持系統觀念,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不斷前進,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