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攻克核心技術,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
- 發布時間:2024-10-05 11:16:43
- 來源:中宏網
中宏網北京9月25日電 9月25日,聚焦“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 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主題,中宏論壇第五十三場在線研討會召開。暨南大學國際商學院教授林學軍應邀出席研討會并作了主題發言。
以下是林學軍發言:
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揭示了新質生產力的本質特征,為認識和把握新質生產力提供了基本遵循。因此,科技創新對發展新質生產力起到關鍵的作用。新質生產力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為基本內涵,以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為核心標志。其主要涵義是,首先,新質生產力的理論強調充分發揮生產要素的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不斷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以新產業、新業態實現經濟優質、高效的增長。其次,以顛覆性創新、原始性創新產生的新動能推動產業升級轉型,建立現代化的產業體系,引領世界經濟發展的潮流。其三,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基本特征表現為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從生產力三要素來看,新質生產力要求勞動者具備更強的創新意識、更多的知識儲備;新質生產力的勞動資料以科技創新為內驅動力,以原創性技術、顛覆性技術為支撐,持續開發出更多現代、高效的生產工具,提高生產效能;新質生產力要求不斷擴展勞動對象,探索新的發展領域。
我國發展核心技術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現狀和主要問題。科技賦能是新質生產力實現質的躍遷的前提條件,發展新質生產力要以科技創新為核心,實現生產要素的創新配置和產業結構的升級轉型。近年來,我國創新能力大幅提升。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發布的2022年全球創新指數顯示,中國的科技創新指數排名第11名,超過法國(第12位)。新世紀以來,我國科技創新進入全面發展階段,迸發出新的活力。我國創新的概況是:
首先,中國科技投入逐年增長,創新動力強勁。近十年來,中國的研發投入呈現快速增長的趨勢,從2011年2370.43億美元增加到2020年5641.03億美元,年均增長10.11%,科研經費僅次于美國,全球第二。其次,中國科技的人員投入大幅增長,根據研發人員總人數的全職當量(FTE)計算,中國研發人員2019年為210.95萬人,全球第一。其三,中國科技論文量增質優,截至2021年9月,中國高被引論文數為42920篇,占全球份額為24.8%,全球排名位列第二。其四,中國專利產出保持快速增長態勢,從專利授權數來看,2020年,中國專利授權數為53.0萬件,全球第一。其五,中國科技產業增加值增長快,出口產品中,我國知識密集型出口產值占全球總量2018年達到15.66%。其中,高研發密集型和中高研發密集型產業出口比重分別達到23.13%和12.04%。
中國創新面臨的突出挑戰,一是科技市場尚未完善,創新要素,如科技人才受到檔案、編制、體制內外、戶口等限制不能自由流動。二是科技成果轉化率較低,如2021年我國國內有效專利產業化率為44.6%。三是我國的創新研發投入不足,2000年到2016年間,中國R&D/GDP年均水平為1.53%,低于美國(2.66%)等國家年均水平。中國高等學校的基礎研究經費占高校R&D經費比重為40.3%,相比而言,美國在60%以上。四是企業有科研活動的少。中國有創新活動的企業占全部企業的比重為39.1%,而英國為60.2%。五是參與創新的頂尖科技人才缺乏,諾貝爾科學獎的科學家集中于美國等西方國家。六是我國還存在不少卡脖子的科技難題,如我國的芯片、航空發動機、軟件等等仍然需要國外進口,創新所需要的高端儀器設備也較缺乏。中國科技創新存在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等問題,未能形成分工協調,順暢運作的創新鏈。
因地制宜發展核心技術的策略。2024年3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使江蘇成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陣地”。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以實事求是為根本原則,依據我國經濟整體趨勢和各地生產力具體狀況,對新質生產力發展進行戰略布局,并且根據實際情況變化不斷檢驗和完善新質生產力發展部署。要根據各地具體的資源優勢、產業環境和科研條件,探索適宜本地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新模式。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關鍵是做到分類指導,避免一哄而上,重復建設,浪費資源,是一個十分有前瞻性的戰略措施。以下,以集成電路產業的發展說明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戰略方針。
高新技術產業投資大,鏈條長,必須加強分工協調。例如,集成電路生產線投資巨大,目前,新建一個先進12英寸(0.3048米)制程晶圓廠所需投資約在100億美元之上,6nm制程的芯片設計費用在6億美元以上。芯片產業分工精細,芯片的制造工藝非常復雜,一條生產線大約涉及50多個行業、2000~5000道工序。因此,單個企業因資金、人員、技術等限制無法獨自完成完整的生產線,甚至一個省市也無法獨立完成。因此,要加強全國核心技術攻關的合作,形成合力,提高我國的自主創新能力。
分工合作,充分利用各地特長,形成產業集群,打造創新鏈。當前,我國要針對集成電路產業的弱點和特點,重點扶持發展裝備制造、芯片材料以及智能設計軟件。我國集成電路產業的幾大聚集區分別是長三角地區、粵港澳大灣區、京津冀地區以及以四川、重慶、湖北、湖南、安徽為核心的中西部地區。其中長三角地區以上海為核心,集成電路產業的發展最為領先。江蘇強于封裝測試,浙江以IC設計,特色工藝為主,安徽以晶圓制造為主。2022年長三角地區在集成電路設計、制造、封測等細分領域全國占比分別達到57%,51%和78%,上海市的產業鏈最為完整,覆蓋了裝備材料、設計、制造、封裝測試等環節,構建了集EDA工具、裝備材料、高端芯片設計、先進晶圓制造、高端封測服務為一體的集成電路全產業鏈。
因此可以發揮北京強于芯片設計,上海強于芯片制造,江蘇和廣東強于芯片封裝測試的優勢,集中人力、財力、物力,打造集成電路相對完整的區域、國家產業鏈、創新鏈,形成各具特色的產業集群,快速提升我國的集成電路產業競爭力。
利用我國大市場的優勢,大力發展應用市場,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在全球集成電路產業鏈中,我國還是全球集成電路最大的應用市場。我國集成電路行業市場規模保持快速增長的態勢,2021年首度突破萬億元規模,2022年市場規模增長至12006億元左右,同比增長14.8%。2023年,我國集成電路市場規模預計將達到16000億元,占全球規模超過30%。我國已是全球規模最大、增速最快的集成電路市場。目前,集成電路應用場景不斷深入,集成電路芯片和系統已廣泛應用于新一代網絡通信、汽車電子、消費電子、智能制造和新型數字基礎設施等領域,正在快速向人工智能、物聯網、機器學習、生物醫療和智能駕駛等領域拓展,推動我國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為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產業鏈現代化注入強大動力。因此,要利用我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消費能力強的市場優勢,拓展集成電路應用市場,加速成果轉化,回收巨額研發投資,助力新的研發,新產業的發展。
實際上,我國不少省市由于人、財、物的限制,無法承擔科研攻關的任務,但是,可以因地制宜推廣科技成果,這也是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新質生產力的發展。例如,應用人工智能賦能公共服務和民生建設,推進智慧政務、智慧交通、智慧醫療等迭代升級,推動人類生產生活向智能化、智慧化方向發展。還有,擴大低空經濟的應用范圍,通過航空器與不同產業的結合,開創多樣化的運營模式,如“電力+航空”“農林+航空”“醫療+航空”“公安+航空”“體育+航空”等,讓低空經濟促進產業間協同發展,為各地區帶來了經濟增長的新機遇,這就是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應有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