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數字化職業教育助推中歐人文交流
- 發布時間:2024-09-02 17:41:24
- 來源:中宏網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推進教育數字化,賦能學習型社會建設,加強終身教育保障。”最近,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歐盟數字化轉型戰略與中歐合作》(22JJD630020)課題組集體組織學習了《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一是加深了對教育數字化的認識,二是對中歐合作推進數字化人文交流很有信心。
中國為什么要推進教育數字化?中國推進教育數字化是出于多方面的考慮和需要,以下是主要的理由:
一是落實國家戰略的要求。教育興則國家興,教育強則國家強。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進教育數字化,建設全民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大國”,這是將教育數字化作為教育強國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深入發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深刻改變著人類的思維、生產、生活、學習方式。推進教育數字化是應對這一變革的重要舉措,能夠開辟教育發展新賽道,塑造教育發展新優勢。二是提升教育質量和效率的需要。通過數字化手段,可以將優質教育資源進行數字化處理并廣泛傳播,使得更多學生能夠享受到高質量的教育資源。這有助于解決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促進教育公平。數字化教育可以打破傳統教育的時空限制,實現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同時,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可以實現精準教學、個性化學習等新型教育模式,提高教學效果和學習效率。三是培養適應未來社會的人才的需要。數字化教育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通過項目式學習、探究式學習等方式激發學生的創新潛能。這有助于培養適應未來社會需求的創新型人才。在數字化時代,信息素養和數字技能已成為個人發展的重要素養之一。推進教育數字化可以幫助學生掌握必要的信息技術和數字技能,為未來的學習和工作打下堅實基礎。四是促進教育國際合作與交流的需要。通過加強教育數字化的國際交流合作,中國可以分享自己的教育經驗和發展成果,提升在國際教育舞臺上的影響力和話語權。數字化教育為跨文化交流提供了更加便捷和廣泛的平臺。學生可以通過在線課程、國際交流項目等方式了解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文化、歷史和社會制度,增進相互理解和尊重。總之,這一舉措對于推動中國教育事業的發展和進步具有重要意義。
如何實施教育數字化戰略?中國在實施教育數字化戰略方面必須采取多元化的具體措施,這些措施涵蓋了基礎設施建設、教育資源數字化、教學模式創新、教師隊伍建設以及教育治理現代化等多個方面。以下是對這些措施的具體闡述:
一要加強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提升網絡覆蓋率和教育資源的數字化水平,大力加強教育信息化建設,包括建設高速寬帶網絡、教育云平臺、多媒體教室等,為教育數字化提供有力的硬件支持。積極完善數字教育平臺,如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通過豐富平臺優質資源,統籌建設覆蓋德智體美勞各方面的數字資源,實現課程教學資源對教育部審定教材版本的全覆蓋。二要促進教育資源數字化。充分利用數字化處理優質教育資源,將傳統的教學資源如教材、圖書、實驗等轉化為數字化形式,實現教育資源的共享和互通。大力通過建設數字化圖書館、在線課程、虛擬實驗室等,為廣大師生提供更加豐富、多樣的學習資源。三要聚焦教學模式創新。推動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鼓勵學校利用在線教育、混合式教學等新型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效果。充分利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學習路徑和資源推薦,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四要聚焦教師隊伍建設。加強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訓,通過定期舉辦培訓班、研討會等活動,提高教師的數字化教學水平。鼓勵教師利用數字化手段開展教育教學研究,支持教師利用數字化工具進行教學設計、課堂互動和教學評價,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五要聚焦教育治理現代化。建立數字化教育管理系統,通過教育數字化手段,提高教育治理的效率和水平。實現教育數據的收集、分析和應用,為教育決策提供科學依據。推動教育服務的智能化和便捷化,如完善“學有優教”App等服務平臺,搭建家校溝通渠道,推動基礎教育面向公眾的管理服務實現一網通辦。六要加強政策與規劃支持。制定實施相關政策和規劃,如《關于實施新時代基礎教育擴優提質行動計劃的意見》等文件,明確提出實施數字化戰略行動的具體目標和措施。進一步加大財政投入,為教育數字化建設提供必要的資金支持,確保各項措施得到有效落實。綜上所述,這些措施有助于提升教育質量、促進教育公平、培養適應未來社會的人才,并推動中國教育事業的發展和進步。
具體案例:中歐數字化教育合作已經取得初步戰果。目前,中歐數字化教育合作已經取得了多個成功案例。這些案例不僅促進了雙方教育資源的共享,還推動了教育模式的創新和文化交流的深化。以下是一些具體的成功案例:
魯班工坊項目。魯班工坊是在中國教育部指導下、天津市原創并率先主導推動實施的職業教育國際品牌。該項目旨在將中國職業教育的優秀成果與其他國家分享,通過共建實訓基地、培訓當地教師等方式,推動雙方職業教育的合作與發展。葡萄牙魯班工坊是其中的典型代表。2018年12月5日,在兩國領導人見證下,由天津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和葡萄牙塞圖巴爾理工學院共建的葡萄牙魯班工坊正式簽約成立,共同培養電氣自動化和工業機器人兩個專業的人才,也成為歐洲大陸第一家魯班工坊。
中歐“智慧校園”項目建設。中歐“智慧校園”項目基于新型網絡基礎設施,運用人工智能、云計算、大數據等新技術,打造智慧化的校園工作、學習和生活一體化環境。中歐雙方通過此類項目合作,共同探索數字化教育的新模式和新方法,為文化交流提供新的平臺。中歐國際工商學院作為中歐教育合作的重要平臺,積極推動智慧校園建設。該項目旨在通過數字化手段提升校園管理效率、優化教學資源配置、促進教學模式創新。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在智慧校園建設過程中,采用了先進的網絡技術和智能監控平臺,實現了校園網絡的雙鏈路部署和智能監控。同時,學院還注重數據分析和應用,通過大數據手段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和行為習慣,為個性化教學提供支持。智慧校園項目的實施,不僅提升了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的管理水平和教學質量,還為中歐其他高校提供了可借鑒的智慧校園建設經驗。此外,該項目還促進了中歐在數字化教育領域的交流與合作,推動了雙方教育資源的共享和互補。
中歐高校聯合研發項目。中歐高校在數字化教育領域的合作不僅限于職業教育和商學院教育,還涵蓋了科研合作、課程開發等多個方面。例如,中歐高校聯合研發在線教育平臺或教學軟件,共同設計跨文化課程等。這些合作項目不僅有助于提升雙方的教育技術水平,還能夠促進中歐之間的文化交流與理解。通過聯合研發項目,中歐高校能夠共享科研成果和教學資源,推動教育模式的創新和發展。同時,這些項目還能夠為雙方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機會和交流平臺,促進中歐青年之間的友誼與合作。
綜上所述,中歐數字化教育合作已經取得了多個成功案例。這些案例不僅展示了中歐雙方在數字化教育領域的合作成果和影響力,還為未來雙方教育合作的深入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數字化教育如何推進中歐之間的文化交流?數字化教育在推進中歐之間的文化交流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主要通過以下幾個方面來實現:
一是可以共享優質教育資源。數字化教育使得中歐之間的優質教育資源得以跨越地理界限,實現共享。通過在線教育平臺、虛擬課堂、開放課程(MOOCs)等形式,中歐學生可以共同學習來自對方國家的文化、歷史、語言等課程內容。這種共享不僅豐富了學生的學習體驗,也促進了雙方對彼此文化的了解和認知。二是可以促進跨文化交流與理解。數字化教育為中歐學生提供了更多的跨文化交流機會。通過在線論壇、社交媒體、虛擬文化交流活動等平臺,學生可以自由交流思想、分享經驗,增進彼此對文化的理解和尊重。這種交流有助于消除誤解和偏見,促進中歐之間的友好關系。三是可以推動教育項目合作。中歐雙方可以共同開展數字化教育項目合作,如聯合研發在線教育平臺、共同設計跨文化課程、互派教師與學生進行交流等。這些合作項目不僅有助于提升雙方的教育水平,還能夠促進中歐之間的教育合作與交流,為文化交流提供堅實的基礎。四是可以利用數字技術促進文化傳播。數字技術如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等在教育中的應用,為中歐文化交流提供了新的途徑。通過這些技術,學生可以身臨其境地體驗對方國家的文化場景,如參觀博物館、觀看歷史重現等。這種沉浸式的體驗方式能夠更加直觀地展現文化的魅力,促進中歐之間的文化傳播與交流。五是可以加強政策對話與合作。中歐雙方可以加強在教育數字化領域的政策對話與合作,共同制定相關標準和規范,推動教育數字化的可持續發展。同時,雙方還可以建立教育數字化合作機制,加強在技術研發、人才培養、資源共享等方面的合作,為中歐文化交流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
綜上所述,數字化教育在推進中歐之間的文化交流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通過共享優質教育資源、促進跨文化交流與理解、推動教育項目合作、利用數字技術促進文化傳播以及加強政策對話與合作等措施,中歐雙方可以共同推動教育數字化的進程,為文化交流提供更加廣闊的空間和更加有力的支持。(作者:黃燕芬,中國人民大學杰出學者,公共管理學院二級教授,教育部研究基地中國人民大學歐洲問題研究中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