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鋒:推動人工智能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動能
- 發布時間:2024-07-15 09:08:36
- 來源:中宏網
人工智能是引領未來的通用技術,能對其他生產要素賦能、賦智、賦值,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驅動力,將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動能。近些年,人工智能技術不斷突破、新業態持續涌現、新應用加快拓展,深刻改變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對世界的深遠影響和巨大潛力不斷釋放。要充分認識人工智能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意義,加快推動人工智能高質量發展,同時確保人工智能發展始終符合人類的根本利益。
發揮人工智能通用技術優勢,推動創新發展。人工智能是模擬、延伸和拓展人工智能的技術,是通用技術。目前,人工智能應用范圍非常廣泛,不僅應用于經濟領域,還涉及生態保護、社會治理、政府管理等領域,智慧工廠、智慧教育、智慧金融、智慧醫療、智能安防等都是人工智能的生動實踐。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的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達到5000億元,相關企業數量超過4000家。近期,以ChatGPT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在預訓練大模型的基礎上,推動數據、算法、算力深度融合,顯著擴展了人工智能的通用性,使人工智能可以真正融入千行百業。截至2023年年底,我國累計發布了二百多個人工智能大模型,公眾能夠使用的大多是通用型大模型,這些大模型不僅能寫詩作畫、解數學題、做PPT,還能賦能工業生產智能化。隨著技術迭代創新,人工智能將在更深層次上廣泛賦能制造、政務、新聞、金融等垂直行業領域。同時,作為引領未來的通用技術,人工智能是新質生產力重要的驅動力。人工智能為基礎科技領域實現新突破提供了新路徑,人工智能在新材料研發、醫藥和生物等新技術領域得到廣泛應用。發展人工智能需要更加重視體系化的創新,數據、算力、算法是發展人工智能的重要技術底座,其中任何一方面存在短板都可能影響整體發展水平。要鼓勵科技研發,支持跨學科研究合作,共同推動人工智能技術突破,不斷形成新質生產力。
釋放人工智能巨大發展潛力,推動共享發展。人工智能就像蒸汽機、電腦和互聯網的發明一樣,已經成為人類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核心驅動力量。大力發展人工智能技術,推動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有利于釋放人工智能巨大發展潛力,推動共享發展。未來,要大力推進人工智能賦能各行各業,同步推進相關技術、標準的共用共享,不斷釋放人工智能在農業、工業、醫療、教育、交通等領域的應用潛力。人工智能之所以能夠快速發展,主要是靠海量數據,從數據中學習,并取得智能能力。一方面,我國擁有大量互聯網用戶,在消費端積累了廣泛多樣的數據資源。另一方面,我國還擁有全球最完備的制造業體系,在生產端積累了大量的高價值數據。大量數據資源推動了我國人工智能產業快速發展,截至2023年底,全國在用數據中心機架總規模超過810萬標準機架,算力總規模已經居全球第二。未來,要以高水平數據安全保障高質量數據發展,推動數據依法有序安全流動,反對歧視性、排他性的數據訓練,合作打造高質量數據集,為人工智能發展注入更多動力。同時,要彌合人工智能鴻溝,推動各國攜手打造開放、公平、非歧視的人工智能發展環境,幫助發展中國家加強能力建設,推進網絡、算力、數據等普惠化,為廣大中小企業和普通民眾提供低門檻、低價格的人工智能服務,實現更大程度的數字包容。推動全球人工智能的交流與合作,建立合作平臺,加強教育培訓與人才交流,提高全球人工智能素養與技能水平,避免技術壁壘,共同提升全球人工智能的發展水平,釋放人工智能紅利。
優化人工智能治理機制,推動其健康發展。人工智能在給人類生產生活帶來更高效率的同時,也潛藏著信息傳播失序、數據濫用、算法歧視等風險,特別是在安全和倫理方面存在潛在風險。盡管很多風險是自信息技術應用以來就一直存在的,但人工智能使部分風險變得更加復雜。要對人工智能發展進行相應監管,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潛在風險。我國始終積極擁抱人工智能變革,大力推進人工智能創新發展,高度重視人工智能安全治理,實施了一系列務實舉措,發布了《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議》。未來,人工智能發展迫切需要各國深入探討,凝聚共識,共抓機遇,共克挑戰。一方面,要加強發展戰略、治理規則、技術標準等對接協調,推動建立普遍參與的國際機制,形成具有廣泛共識的治理框架和標準規范,確保人工智能發展安全、可靠、可控,符合人類的根本利益和價值標準。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視人工智能的安全問題,推動制定具有廣泛國際共識的人工智能倫理指南與規范,加強各國數據與信息保護政策的互操作性,確保個人信息的保護與合法使用,引導人工智能健康發展。此外,還要關注和緩解人工智能對就業的影響,引導和促進人工智能賦能人類工作的質量與效率的提升,致力于利用人工智能在醫療、教育、養老等領域提升社會福祉。(作者:李鋒,中宏觀察家、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創新發展研究部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