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范債券市場風險,完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
- 發布時間:2024-07-11 11:04:18
- 來源:中宏網
2024年7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央行)在公開市場業務公告第2號中提出,基于對當前市場形勢的審慎觀察和評估,決定于近期面向部分公開市場業務一級交易商開展國債借入操作。此公告一經發布,當天銀行間市場的長端利率立即開始上行,長期國債期貨價格顯著下跌。今年以來,由于市場風險偏好的改變、其他類型資產表現不佳以及存款利率不斷下行等多重因素的影響,我國中長期債券價格持續上漲,呈現出明顯的債牛走勢。央行此次開展的國債借入操作,實際上是為未來在合適時機進行賣出操作做準備。在市場預期下,國債收益率自發開始上升,進一步推動了長端利率的上行。
在短期影響上,從央行的政策執行角度來看,早在今年6月17日的陸家嘴論壇上,潘功勝行長就提出將國債買賣逐步納入貨幣政策工具箱,而此次央行開展的國債借入操作,本質上類似于股票市場中的“融券”,為未來開展國債的直接買賣做好準備。自4月以來,央行多次提示長端利率走低的風險,此次央行參與國債買賣,短期來看是對資產價格的一種糾偏,體現了金融防風險作為貨幣政策的重要考量。從債券市場參與者的角度來看,國債借入和可能的賣出操作可能會推高長期利率中樞,這對債券和紅利資產等利率敏感型資產的交易不利。然而,對于銀行和保險等金融機構來說,這一操作將提升它們在固定收益資產上的收益配置。此外,通過穩定中美之間的利差和匯率,這些操作也有助于增強人民幣資產的競爭力,提高國際投資者對中國市場的信心。
長期來看,在此前的貨幣政策框架下,央行主要通過公開市場操作(OMO)和中期借貸便利(MLF)等工具影響短端利率,依靠市場力量將短端利率傳導至長端,實現貨幣政策從數量型向價格型的轉變。這不僅使得央行能夠直接調整收益率曲線的形態,維持向上傾斜的收益率曲線,還能更精準地影響不同風險水平的資產價格。這種操作還對整個金融市場的穩定性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影響長端利率,央行可以更有效地管理市場預期,避免因利率波動引發的系統性金融風險。同時,央行的這一舉措也表明了其在金融市場中發揮的積極角色,進一步鞏固了市場對央行政策的信心。
此外,央行開展國債買賣也增強了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之間的協調性。貨幣政策能夠更主動地調節財政政策的影響,實現更高效的政策聯動。潘功勝行長強調國債買賣不同于歐美長年實施的量化寬松,而是定位于基礎貨幣投放渠道和流動性管理工具,既有買也有賣。從實踐上看,央行買賣國債主要在二級市場,是對全市場的流動性進行調節,而非直接在一級市場對國債進行包銷,這也被法律所禁止。
總體來說,央行此次開展國債借入操作,不僅是對當前市場形勢的回應,也是對未來貨幣政策工具箱的一次重要擴展。通過這一操作,央行能夠更靈活地調節利率,管理市場預期,保持金融市場的穩定,同時也為金融機構提供了更多的投資機會。未來,隨著這一工具的進一步應用和完善,我國的貨幣政策框架將更加健全,金融市場的穩定性和競爭力也將得到進一步提升。(作者:何青,中國人民大學長江經濟帶研究院高級研究員;楊海龍,中國人民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助理研究員。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推動建立國際宏觀經濟政策協調機制研究”[20ZDA053]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