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因地制宜培育西部地區新質生產力
- 發布時間:2024-07-08 08:56:08
- 來源:中宏網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把發展特色優勢產業作為主攻方向,因地制宜發展新興產業,加快西部地區產業轉型升級。”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也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抓手。然而,新質生產力主要布局于創新能力強、經濟發展水平高的東部發達地區與其他地區的中心城市,西部地區在科教水平、人才存量、創新能力、數字技術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水平等方面相對落后。因此,要實現西部地區高質量發展,就要堅持把發展特色優勢產業作為主攻方向,發揮其資源稟賦優勢,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利用產業深度轉型升級來催生新的生產力,構建新發展格局。
優化產業結構和布局,在產業轉型升級中培養新的增長點。當前西部地區產業布局存在第一產業占比高,第三產業占比低,第二產業發展滯后且趨同化嚴重的問題,產業發展總體不平衡不充分。優化產業布局、調整產業結構是實現產業轉型升級的基礎動作,應加強引導和政策支持,促進產業布局優化和產業競爭力提升,出臺支持政策措施對西部地區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和特色優勢產業發展的企業進行給予稅收優惠等,利用宏觀手段促進西部地區產業結構調整、產業布局優化、特色優勢產業發展壯大,積極服務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是在國土空間開發與保護的同時,及時對不合理的產業結構進行調整,以產業結構向更高級化、合理化深度轉型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架橋鋪路”,實現生產要素的合理配置。落后產業要主動為綠色低碳循環新興產業騰空間,注重通過技術改造來提升傳統產業,并在產業發展中不斷注入新動能;優化自然資源要素供給,確保各類優質自然資源要素能夠順暢流動,以支持新質生產力的培育和發展。這方面,“長江首城”四川宜賓走在前列。從“一黑一白”到“一藍一綠”,宜賓肩負起“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綠色發展新使命,以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為指引,一手抓新興產業筑巢引鳳,一手抓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大力發展動力電池、晶硅光伏為主的綠色新能源產業和以智能終端、信息服務為主的數字經濟新藍海,著力建設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發展先行區。
充分利用資源稟賦,因地制宜發展新產業和培育壯大優勢產業。西部地區幅員遼闊,資源富集,潛力深厚。新時代推動西部大開發,西部各地要牢牢把握自身在國家發展大局及西部大開發中的戰略定位,保持“因地制宜”這一戰略清醒,堅持立足地區條件,走合理分工、優化發展的路子。全面審視自身資源稟賦、產業基礎,找準著力點、發力點,培育壯大優勢產業。遵循不同產業的發展規律和不同地區的空間成長規律,不斷將自身的比較優勢轉化為新質生產力,在加強融合互動中拉長自身長板,使發展新質生產力與各地的主體功能定位相適配,從而形成優勢互補的西部地區高質量發展格局。利用西部省份豐富的旅游資源、特殊的地理環境,加快培育農林牧漁、能源資源、康養旅游、邊貿加工等優勢產業產業,把西部地區的資源優勢、區位優勢更好轉化為產業優勢和經濟優勢。一是鼓勵外資企業投資開發西部地區優質礦產資源,優質煤炭、石油、天然氣、銅、鋁、鉀等,讓優勢能源真正為西部地區釋放發展紅利;二是鼓勵在西部地區大力發展特色農業和農產品精深加工,高原農業、畜牧業、綠色農業,特色醫藥產業,提高西部地區產業附加值和技術含量。
在充分發揮各自優勢的基礎上,西部地區還要加強區域合作,推動產業協同發展,積極推進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努力實現西部經濟總量增長、做大蛋糕。產業協作是一項長期而復雜的系統工程,應完善相關政策引導和監管,防止產業同質化競爭和過度擴張;鼓勵企業加強自主創新、行業間加強交流合作。深化自然資源領域的改革創新,為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創造更加良好的外部環境,努力打造自然資源領域新質生產力的增長點,因地制宜打造具有西部特色優勢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以人才集聚助推產業轉型升級,在科技創新中為發展新質生產力蓄勢賦能。人才是助推產業轉型升級最強大的引擎,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人才是實現民族振興、贏得國際競爭主動的戰略資源”“創新的根本在人才”“國家科技創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等一系列重大論斷。人才是創新的第一資源。沒有人才優勢,就不可能有創新優勢、科技優勢、產業優勢。西部地區產業轉型升級的質量與效率,最終靠人才來落實。西部地區要著眼構建人才優先發展的戰略布局,在精準引才、精細育才、精確用才、精心聚才上持續發力,著力打造與“產業鏈”相匹配的“人才鏈”,加快形成人才集聚效應,全力助推產業轉型升級,為西部產業轉型升級、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有力人才支撐。一是從國家層面優化人才資源和要素配置,以人才引育為培育新質生產力的“第一要素”。西部欠發達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滯后導致市場經濟下的優質資源和各類高端人才等生產要素外流,僅靠西部自身力量難以“筑巢引鳳”,必須借助國家“有形之手”優化人才要素配置,提高面向產業轉型升級的人才鏈與創新鏈、產業鏈的融合水平,為新質生產力發展奠定人才基礎;二是探索“東西人才互換”模式支持科技創新,將東部沿海的創新型人才和西部欠發達地區人才互派交流,用東部沿海“人才”和資金支持西部產業轉型升級。同時,強化科研機構、高校及企業的合作,推動產學研一體化發展,加強原創性技術研發,培育一批具有競爭力的創新型企業人才,為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提供強大的科技支撐;三是通過區域特色創新引育人才,實現人才造產業、產業引人才的良性循環。利用西部地區自身擁有的差異化地理條件和資源優勢,不斷推動產業創新與科技創新深度交融,實現人才的聚集效應。如貴州可利用地理優勢,推出的“中國天眼”、貴陽大數據數據中心等創新性項目吸引和聚合數字科技創新性人才,實現數字經濟等新興產業發展。
西部地區也應充分發揮自身主觀能動性,注重本地人才的培養和挖掘,注重利用現有的教育科研平臺培養人才,注重產教學研的深度融合(如宜賓產教融合模式),強化成都、重慶的教育科研引領作用、拓寬輻射范圍;同時,出臺政策措施鼓勵和支持本地人才回鄉創業,通過加強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提高本地勞動力的技能和素質,使其更好地適應產業轉型升級的需求。(作者:涂永紅,中國人民大學長江經濟帶研究院院長;尹宗國、羅百英,中國人民大學長江經濟帶研究院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