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整對歐經濟關系,堅定不移發展國內電動汽車產業鏈
- 發布時間:2024-07-03 08:49:57
- 來源:中宏網
中宏網北京7月1日電(記者 王鏡榕)當地時間6月12日,歐盟委員會擬于7月4日起對進口自中國的電動汽車征收臨時反補貼關稅的決定披露后,引發中歐汽車產業界人士的強烈反響。
歐盟在發起所謂反補貼調查時,聲稱“中國依靠大量補貼生產廉價電動汽車出口,從而擾亂了歐洲市場”。輿論認為,這種說法完全站不住腳。不僅是因為中國電動汽車在歐洲市場價格遠高于國內,更是因為中國電動汽車的發展是建立在持續技術創新、完善產供鏈體系和充分市場競爭之上的。換言之,中國電動汽車成功是“拼出來”而不是“補出來”的。
歐盟對中國電車產業鏈的覬覦如司馬昭之心
中宏觀察家、中國人民大學長江經濟帶研究院高級研究員戴穩勝近日就相關熱點接受本網專訪并指出,最近,歐盟對中國電車企業的動作不斷。一是經過所謂一個月調查,6月12日,歐盟委員會宣布,“如果與中方的討論不能得出有效的解決方案……”,將從7月4日起對從中國進口的電動汽車征收的現有10%關稅基礎上,加征17.4%至38.1%的臨時關稅,即便艱難談判后最高關稅也只微調為37.6。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汽車國際化專業委員會秘書長孫曉紅透露,歐盟在調查過程中,要求中企提供“電池配方”,以及許多設計企業隱私、商業機密、核心技術等信息或數據。
二是歐盟多國加大補貼吸引中國電動汽車企業赴歐建廠。據報道,比亞迪已在匈牙利投資建立了一家電動汽車廠,匈牙利還同時與長城汽車洽談在匈投資工廠事宜。此外匈牙利近年來已投入超過10億美元支持我國寧德時代、韓國SKOn和三星SDI在該國新建新電池廠。
除匈牙利外,西班牙和意大利也在競爭電動汽車制造廠。路透社稱,西班牙2020年就啟動了總值37億歐元的激勵計劃吸引電動汽車鋰電池企業在該國建廠,中國新能源系統企業遠景科技集團計劃投資25億歐元建設電池廠,為此獲得了3億歐元的獎勵,奇瑞公司也已決定在西班牙投資,與當地一家公司合作生產電動汽車。意大利也宣布在2025年至2030年間動用價值60億歐元的國家汽車基金,為電動汽車購車者和制造商提供激勵措施,其中中國東風汽車成為與意大利政府進行投資談判的幾家汽車制造商之一。
我們看到,中國憑借在人才儲備、產業政策長期堅持等方面的優勢,已在電動車產業中取得了顯著成就,成為全球汽車產業轉型升級的領跑者。然而近期歐盟對中國電動車及相關產業鏈的打壓措施不斷,一方面出臺懲罰性關稅,另一方面加大補貼吸引本土建廠,一打一拉,同時還明里暗里希望中國提供電動汽車電池配方,顯然意在逼迫中國電車產業落地歐洲。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產業的覬覦,如司馬昭之心清晰可見。中國乘用車協會秘書長崔東樹就表示:“大幅提高關稅將促使中國車企在歐洲本地進行生產。”不過,雖然這一企圖過于明顯,歐盟卻難以復制中國電動車產業的成功模式。
歐洲復制中國電動車產業鏈的圖謀注定失敗
6月22日晚,中國商務部宣布,中歐雙方商定,就歐盟對華電動汽車反補貼調查案啟動磋商。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林劍此前表示,這起反補貼調查是典型的保護主義。歐方以此為由對自中國進口的電動汽車加征關稅,違背市場經濟原則和國際貿易規則,損害中歐經貿合作和全球汽車產供鏈穩定,最終也會損害歐洲自身利益。
中宏觀察家、中國人民大學長江經濟帶研究院高級研究員戴穩勝近期就相關熱點接受本網專訪并指出,未來,如果雙方本著友好合作之心,中資企業赴歐建廠未嘗不是件對雙方都有利的事情。對中資企業而言,以中國完善的電動汽車產業鏈為基礎,企業投資歐洲在當地設廠既可降低關稅,又可減少整車運輸費用等等,歐洲消費者既可以獲得就業崗位,又能獲得相對廉價優質的電動汽車,但歐盟如此明火執仗的行徑必然遭到中方反制,中國電動汽車、汽車動力電池歐洲投資之旅必然會遇到一定程度的障礙。
而事實上,即使中方對歐盟措施不加反制任由其胡作非為,以歐洲現有基礎設施與管理水平,歐盟要重建電動汽車產業的努力也絕非易事。以特斯拉為例,特斯拉德國工廠從2019年11月計劃建設,2020年2月開始動工,至2021年建成,直到2022年3月才開始投產。投產后因各種原因不斷停工,2024年半年時間不到,就要停工四次。跟特斯拉上海工廠相比,無論投產速度、產能形成及交付速度,各方面都無法比擬。這反映的是整個歐洲在現代工業領域競爭力的低下,包括產業工人隊伍的數量欠缺及素質不足、基礎設施的落后,以及政府管理能力的低下,這些都是歐盟新建電動汽車產業鏈的桎梏。以基礎設施的落后為例,德國居然可以出現一方面太陽能電價為負、另一方面其他能源價格卻高企不下這樣的矛盾現象,這反映出來的不僅是電力管理技術的落后,更是電力基礎設施不足、輸配電設備落后的表現。
堅定不移發展國內電動汽車產業鏈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林劍此前表示,我們注意到,近段時間歐洲多個國家政要、業界代表對歐委會的調查表達了反對意見,認為通過對中國電動汽車加稅來試圖保護歐洲產業是錯誤的方法。保護主義沒有前途,開放合作才是正道。我們敦促歐方恪守支持自由貿易、反對保護主義的承諾,同中方一道維護好中歐經貿合作大局。中方將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堅定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中宏觀察家、中國人民大學長江經濟帶研究院高級研究員戴穩勝近期就相關熱點接受本網專訪并指出,面對歐洲“如果與中方的討論不能得出有效的解決方案”就要實施懲罰性關稅的威脅,妥協是一種方案,認可并接受歐洲方案的可能會給相關企業贏得一段時間的喘息;對等反擊、給對方同樣或者更大的傷害,以“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對相關企業未嘗不是更好的方案。比如實施大排量汽油車進口暫定關稅政策,這不僅順應“綠色發展”這一不可阻礙的大趨勢,為中國的綠色發展助力,同時可以為國產電動汽車騰出國內市場。事實上到目前為止中方輸歐電動汽車規模,遠不及歐洲大排量油車占據的中國市場規模,落地實施這一政策,我們公開、公平、公正,我們理直氣壯。再比如對支持歐盟關稅政策的國家輸華牛奶、紅酒類產品進行對等反制,促使歐盟內部自己關門討論關稅政策的合理性等。
其次,引導相關電動汽車企業重新考慮赴歐洲投資設廠戰略。以特斯拉德國設廠為鑒,赴歐設廠并形成產能之路相當困難;而且以歐盟如今的管理手段與能力,脫離了中國電動汽車全產業鏈支持以及中國政府高效的服務,歐洲電動汽車的生產恐怕不太可能一帆風順。最重要的是,中國政府完全可以借鑒過去光伏產業的成功經驗,以龐大的國內市場為基礎,為中國電動汽車的發展提供堅實的支撐。通過政策引導、財政支持等手段,鼓勵消費者購買電動汽車,推動電動汽車的普及和產業化發展。這種時候與政策導向背道而馳是不明智的選擇。
總之,歐洲在電動車產業發展中面臨諸多挑戰和困境,其復制中國電動車產業的圖謀必將失敗。中國政府應繼續加大在電力等基礎設施建設、理工人才教育以及電動車產業發展上的投入和支持,推動中國電動車產業的持續創新和發展。同時,還應積極應對外部挑戰和競爭,為中國電動車產業的未來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