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耶倫來華就產能過剩問題交流的看法
- 發布時間:2024-04-23 08:35:12
- 來源:中宏網
中宏網北京4月17日電(記者王鏡榕 許同振)4月17日下午,圍繞“凝聚共識 促進中美經濟關系健康穩定發展——美國財政部部長耶倫訪華與中美關系應對”主題,中宏論壇第四十八場在線研討會圓滿召開。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應邀出席論壇并作了主題發言。
以下是張燕生發言:
耶倫此行,主要是為推動落實中美元首舊金山會晤和通話中達成的重要共識,對中美雙方關注的宏觀、財政金融及產能過剩等問題進行了廣泛深入的交流。4月2日晚,國家主席習近平應約同美國總統拜登通電話。習近平指出,“美國針對中國的經貿科技打壓措施層出不窮,制裁中國企業的單子越拉越長。這不是‘去風險’,而是制造風險?!卑莸潜硎?,“中國發展有利于世界,美國不尋求遏制中國發展,不尋求同中國‘脫鉤’?!币畟惔诵惺菫榱送苿勇鋵崈蓢姿_成共識,應推動中美雙方的合作而不是對抗。
耶倫此行來華,其中一個重要議題是關于中國“新三樣”為代表的新興產業所謂“產能過?!眴栴}。在全球治理層面,當前世界最缺少的就是全球失衡和再平衡的調整機制、全球損益和補償機制、全球大國沖突和協調的仲裁機制。大國之間是相互指責推卸責任,還是有責任擔當合作構建全球再平衡調整機制,是問題的一個焦點。耶倫作為職業經濟學家出身的美國財長,她認為,中國現在的產能規模太大了,世界其他國家根本無法消化。她擔心中國長期存在的宏觀經濟失衡問題,是由家庭消費不足和企業投資過度導致的,政府產業政策扶持了“新興”產業,其中包括電動汽車、鋰電池和太陽能。去年9月13日歐委會主席馮德萊恩宣布,將啟動對華電動汽車反補貼調查。當時我正在歐洲調研,歐洲的幾大協會反映,這項調查不是歐洲工商界的訴求,而是政府發動的。不僅是歐盟政府要對中國新三樣動手,美國政府也會很快跟進。這說明是非經濟因素在起作用。根據國際能源署的測算,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車需求量將達4500萬輛,是2022年的4.5倍;全球光伏新增裝機需求將達到820吉瓦,是2022年的約4倍。當前產能遠遠不能滿足市場需求。
對此,美國經濟學家大衛·戈德曼提問:一、問題究竟是出在中國的過度投資上,還是出在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的投資不足上?二、中國生產能力的提高對工業產品的需求是否帶來影響?也就是說,供給增加是否可能導致需求增加?三、誰購買了更多的中國產品?是美國以犧牲本國工業為代價購買了大量中國產品,還是中國產品賣到了那些沒有競爭性工業的國家?這三個問題需要中美和世界依據事實做出解答。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時期,美國就推出了全球經濟失衡理論,說中國是全球經濟失衡的始作俑者,中國要為國際金融危機買單。我在和美國朋友交流的時候就畫了兩張表,一張是美國經常項目逆差表,一張是中國經常項目順差表。事實證明,美國逆差加速始于1991年,在2005年至2007年達到頂峰。逆差的根源是90年代的科技泡沫和00年代的金融泡沫。而中國順差加速始于2005年,是美國主導的兩場泡沫經濟的受害者。而美國要求中國為國際金融危機承擔責任,為減緩全球失衡買單。2008年底中國宏觀杠桿率142%,現在達到290%。
當時,美國又一次采取了超大規模經濟刺激應對新冠疫情危機,結果是2022年6月美歐通脹率分別達到9.1%和8.6%。隨后,又采取了激進的加息反通脹政策。今年預計美國財政赤字將達1.6萬億美元,總債務將達35萬億美元,年支付利息一萬億美元,可謂債臺高筑。中美大國博弈,一方面,美國在對過去40年的教育、科技和產業政策進行全面系統的反思、糾偏和重啟,試圖解決美國工業空心化問題。另一方面,美國在利用新保護主義、新產業政策、新政府干預和時間來瓦解中國產供鏈的堅實根基。在這種情況下,美國是不是又一次以全球失衡為由,要中國再一次為緩解全球失衡買單呢?這一次有了更強烈的地緣政治對抗的色彩,逢中必反,推動了事實上的技術脫鉤、產業脫鉤、貿易脫鉤。中國在“新三樣”取得的進步,是政治不正確,美國就聯合盟國以產業過剩為理由,打擊中國的新三樣。這種倒行逆施,不僅對中國企業和世界消費者不公平,而且是在開全球綠色化轉型的倒車。
當前,世界經濟正處于綠色革命、新能源革命、數字技術革命的新時代,全球綠色革命有兩種不同的趨勢,一種是浪漫主義,只說不做,甚至一些發達國家出現了從雙碳目標倒退的新趨勢。另一種是現實主義,從實際出發,先立后破。中國本著實事求是、求真務實、先立后破的思路,鼓勵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車的科技創新和高質量發展。在中國各方的共同努力下,通過技術和產業的快速迭代,在“新三樣”為代表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在以交通、化工、冶金、建筑等為代表的傳統產業綠色化轉型上取得重大技術和產業進步。如果沒有地緣政治和保護主義、安全泛化的負面外溢,新能源汽車、光伏、鋰電池的供給和需求是在全球層面上動態平衡的。同時,中國將進一步深化市場化改革,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健全法制,完善國內公平競爭、綠色發展、發展清潔能源的制度體系。
中國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將為實現世界可持續發展作出更大貢獻。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將推動能耗雙控向碳排放雙控全面轉型,2030年前每年至少需要新增投資2萬億元。中國將在綠色革命、新能源革命、數字技術革命等領域取得更多技術和產業突破。但中國式現代化要求我們,作為負責任大國不能僅從自身發展出發,而是要從全球共同發展出發;不能局限于贏者通吃、零和博弈,而要推動有飯大家吃、有事共商共建共享;不能僅發力于綠色商品和服務出口,而要更重視綠色產品和服務進口、推動全方位綠色發展國際合作。中國將不斷完善市場化改革并取得新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