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改革,“利息機制”改革迫在眉睫
- 發布時間:2024-01-30 17:32:15
- 來源:中宏網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潘功勝1月24日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人民銀行將于2月5日下調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向市場提供長期流動性約1萬億元。1月25日,將下調支農支小再貸款、再貼現利率0.25個百分點,并持續推動社會綜合融資成本穩中有降。
有的專家已經指出,近期出臺的各種政策舉措,效果如何仍需持續觀察。就歷史經驗而言,“救市”行動的長期效果都很有限。那么,目前中國市場究竟最需要什么,最需要補齊什么?很多人有各自的看法。有的人認為缺“信心”,有的人認為“缺穩定預期”,也有的人認為“缺資金(錢)”,因此,消費不足,投資乏力,皆因此而生。
在筆者看來,解決當前問題的關鍵,一定要在“改革開放”的“放”字上下大功夫。“放”是更大幅度的“開”,也是更深層次的“開”。如果說,“開”僅僅是邀請外國投資者順利進入中國的第一步,那么“放”就成為吸引境外投資者的信任的根本。而在金融改革中,“利息機制”的改革則迫在眉睫。中國市場的利息,利息變動受到的制約比較多,難以發揮利息的“杠桿”作用。中國樓市常年低迷不振,其中利息因素值得反思。但是,這里有原則問題應當盡可能澄清:
一是降低利息,勢在必行,效果在“幅度”。為了避免對市場,對群眾產生沖擊,不妨采取“小步慢跑”的方式逐步降息,讓正面效果最大化。所以需要謹慎行事,特別是“目的性”要明確。中國改革能夠在短短幾十年中取得如此巨大成就,有很大原因就是得益于有高額存款,國家可以平穩度過那么多激流險灘,金融危機。“家中有糧,遇事不慌”,和“庫里有錢,不怕風險”是一個道理。所以,我們的降息措施,必須有底線,就是不能損害老百姓存款的基本利益,否則容易引發社會動蕩不安,不利中國進一步對外開放。
二是對“降息”對經濟的刺激作用要有清醒的認識。降息已經成為“不能不為”的措施之一。因為刺激經濟,提升預期,擴大增長,是個復雜工程,需要多面政策工具“共同發力”,而“降息”是其中一個重要工具。它對于刺激經濟增長的效果也是有限的。特別是在是否刺激消費的問題上沒有直接的因果關系。像西方國家一味提高利息,達到壓制通脹一樣,效果十分有限。
三是刺激消費,降低通脹,根本還靠大力發展經濟。歐洲不少老牌發達國家的利息一直很低,有的甚至出現了“負利息”。結果如何呢?并沒有促進消費,也沒有提升生產力,經濟長期處于通縮狀態。這些教訓值得特別重視。因為中國人口眾多,絕大多數人對于未來充滿擔憂,這使他們繼續存款,冷靜消費,“以防萬一”成為中國消費文化的“信條”,不能輕易拋棄,也不能勸說他們拋棄這個“千年古訓”。
所以,一定要認真研究“降息”的相關措施,我們的利息已經很低了,一不小心就會觸底,碰到紅線,存在潛在風險,不可不防。掌握分寸,控制“幅度”,抓住這個時間窗口,讓“降息”最大限度推進經濟向好,向穩,向上發展。
2024年,一切可期!
(作者:劉志勤,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