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農業打造現代版“新精耕細作”
- 發布時間:2024-01-30 17:21:40
- 來源:中宏網
剛剛過去的2023年,人工智能成為一個網絡熱詞。AI賦能,給各個領域帶來了日新月異的變化,一個人工智能的時代正向我們走來。農業是國計民生的基礎產業,事關農民增收和國家糧食安全。AI賦能農業,催生智慧農業的發展。智慧農業必將改變中國“大國小農”的格局,在農業現代化和農業強國建設中綻放出異彩!
智慧農業是農業的新質生產力
前不久,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特別是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新質生產力”;并強調“要發展數字經濟,加快推動人工智能發展”。智慧農業就是農業的新質生產力。智慧農業充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成果,集成應用計算機與網絡技術、物聯網技術、音視頻技術、地理信息技術、無線通信等技術,匯集專家智慧,實現農業的智能化管理。中國工程院院士羅錫文概括,智慧農業具有數字化感知、智能化決策、精準化作業、智慧化管理的特點。從廣泛意義講,智慧農業不僅涵蓋農業的種植業、養殖業等,也包括了農業電子商務、食品溯源防偽、農業休閑旅游、農業信息服務等諸多方面。智慧農業將現代農業技術與生物技術、信息技術等現代科學技術融為一體,實現農業的精細化、高效化、綠色化發展,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
我國發展智慧農業正適逢其時。首先是國家鼓勵發展智慧農業。2022年2月,國務院頒布《“十四五”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3月,農業農村部發布的《“十四五”全國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規劃》都提及了智慧農業。2022年、2023年中央關于農業的一號文件也都明確發展智慧農業。其次是我國農村網絡基礎設施良好。我國農村已經全面實現“縣縣通5G、村村通寬帶”。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數據,我國農村網民規模超過了3億人,農村地區互聯網普及率為60.5%。為農村數字經濟及智慧農業發展奠定良好基礎。再次是科技頭部企業布局智慧農業。百度利用AI開放平臺,為智慧農業創建多個應用場景。京東以無人機為切入點,整合物流、金融、生鮮、大數據等,打造智慧農業共同體。阿里搭建智慧農業云平臺,為智慧農業提供系統解決方案等。第四是農業承包大戶試水智慧農業。在國家政策鼓勵下,一些農業承包大戶逐漸試水智慧農業。例如,江蘇鎮江“80后新農人”魏巧把自然地理信息技術應用到農業生產種植中,申報國家大型數字化農業建設試點項目,獲得了良好收益。
走現代版的“新精耕細作”之路
這些年來,我國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農業連年豐收,糧食產量連續9年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農業裝備水平普遍提升,新型經營體系初步建立,農業土地產出率接近發達國家水平,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取得了積極進展。
然而,我國農業現代化建設面臨著較為特殊的國情,人多地少缺水,農業資源匱乏,農業生產經營受到規模限制,而農產品供應保障任務較重。在農業現代化建設中始終面臨著“三大瓶頸”制約:(1)農業勞動生產率偏低;(2)對農產品質量重視得不夠;(3)農業面源污染問題解決得不夠好。在這樣的背景下,要解決好農業現代化發展中的問題,未來很重要的是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AI技術等加持,大力發展智慧農業,走出一條現代版的“新精耕細作”之路!
我們說的現代版的“新精耕細作”,體現了傳統文明與現代科技的一種結合。首先是傳承農耕文明的精髓。我國是一個農業文明古國,一直有著精耕細作的農業傳統。所謂“精耕細作”,是指在一定土地面積上,投入較多的勞動和技術,進行細致的土地耕作,以提高單位面積產量。發展現代農業仍需要精耕細作。其次是融合現代科技成果。新精耕細作是充分運用現代技術和裝備條件,實施農業的精準化管理。實現具有現代意義的新精耕細作,主要應達成三個條件:(1)促成多種高新技術在農業中的廣泛應用;(2)裝備多功能、自動化的農業機械;(3)建立智能化的農業決策和管理系統,真正使農業成為一個高效率、標準化、可持續的現代產業。再次,我們要打造“空天地”一體化感知體系。現代農業與傳統農業一個重要的區別,就是以數據代替經驗。通過衛星遙感技術、無線傳感技術、地理信息技術等,廣泛采集氣象、環境、土壤等多項數據,實時監控農作物生長和畜禽、水產養殖狀況,實現農業更完備的信息化基礎支撐。第四是實現智能化管理。現代信息技術感知的海量數據,只有通過智能化系統才能實現有效管理。要借鑒chatGPT、文心一言等生成式AI大模型,打造經過數據訓練便能夠持續進化的智能平臺,建立適應各種農業生產場景的智能決策系統與管理系統,使之成為智慧農業的核心能力。精耕細作將成為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的一條新路。
智慧農業展現農業強國廣闊前景
智慧農業既繼承中國農業精耕細作的傳統,又基于各項新興智能技術的廣泛運用,實現農業生產全環節數據獲取、智能操作、精準管控等功能,是一種全新的農業發展模式。我國正處于智慧農業發展的初始階段,發展智慧農業既面臨著機遇,也面臨著挑戰。從機遇來說,我國良好的互聯網基礎設施和日益發展的人工智能技術給予智慧農業發展以有力支撐。從挑戰來說,我國在智慧農業發展方面存在著專業高素質人才短缺,農業數據采集和應用程度不高以及農業生產者從事智慧農業意愿不強等問題。我們必須順應現代農業的發展趨勢,加快智慧農業的發展步伐。
當前,我國智慧農業的發展,主要應抓好四件事:(1)高度重視智慧農業發展。農業主管部門要把智慧農業發展放上重要議事日程,制定發展規劃,研究扶持政策,促進智慧農業健康發展。(2)努力培育智慧農業專業人才。大學農學專業要開設智慧農業課程,重點培養既熟悉農業專業技術,又懂得現代信息、人工智能技術的復合型人才。(3)加強農業大數據建設。要加大對主要農產品核心數字技術研究投入,逐步建立具有我國農情特點的農業數據庫,打好智慧農業的數字化基礎。(4)建立智慧農業的示范區。要選擇大城市周邊和經濟發達地區作為試點,創新智慧農業技術應用,促進智慧農業各項技術早日落地,以保證智慧農業實現較高示范效應,推動傳統農業向智慧農業全面轉型。
從中國的國情出發,在中國農業現代化的建設過程中,農業生產經營規模偏小,農產品生產供應偏緊的局面將長期存在。在這樣的情形下,推進中國農業現代化和農業強國建設,唯一的出路是加快農業新興技術的運用。當前,人工智能的發展正在重塑經濟社會發展的前景,這對改變我國農業的生產經營的面貌是一次極好機會。AI賦能,打造現代版的“新精耕細作”,完全可以在“小農”格局下讓中國農業迸發活力,走出一條真正具有中國特色的智慧農業新路!(作者:徐鳴,南京農業大學金善寶農業現代化發展研究院特聘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