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驅動內外循環,推動國民經濟高質量發展
- 發布時間:2023-10-30 09:47:21
- 來源:中宏網
國家統計局10月18日發布數據顯示,初步核算,前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913027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同比增長5.2%。前三季度,高技術產業投資增長11.4%,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光伏電池“新三樣”繼續保持較快增長勢頭。以上數據表明,中國經濟持續恢復向好,高質量發展穩步推進。
當前中國經濟面臨的主要困難。一是疫后經濟的恢復需要時間。三年疫情,導致我國產業鏈、供應鏈受到影響,生產受阻,消費不暢,一些中小企業停工停產,有些不堪債務重負而破產。受影響最大的是第三產業,運輸、旅游、文化娛樂、餐飲、酒店、百貨等等。目前,這些行業仍然處于療傷恢復的陣痛中。二是房地產業出現整體的商品房過剩,銷售不暢,資金鏈斷裂,企業經營困難,一些大企業破產等現象。房地產是拉動汽車、裝修、家電、家具等行業的上游,房地產行業不景氣,相關行業也受到較大的影響。三是全球經濟蕭條的影響。三年疫情,使全球經濟同樣遭受重大打擊。美國不負責任的貨幣政策,使全球經濟雪上加霜,在當前美元高利率的情況下,一些高負債的企業和國家陷入困境。四是俄烏沖突,巴以沖突造成全球能源、糧食、大宗商品價格波動激烈,供應緊張,也影響當前全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這是當前中國經濟發展的主要亮點。一是科技創新有所突破。我國近年來在高性能芯片上已經有重大突破,高端芯片可以擺脫美國和西方的制裁和封鎖,實現自給自足。華為手機推出新機型,受到消費者熱捧。還有中國的電動汽車銷售快速增長,行銷全球。我國高新技術產業正形成驅動經濟發展的新動力。二是消費仍然暢旺。經文化和旅游部數據中心測算,今年國慶8天假期國內旅游出游人數8.26億人次,按可比口徑同比增長71.3%,較2019年增長4.1%,實現國內旅游收入7534.3億元,按可比口徑同比增長129.5%,較2019年增長1.5%。三是努力營造良好的國際經濟環境。截至2023年8月,中國已經與152個國家和32個國家組織簽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覆蓋我國83%的建交國。2022年,我國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貨物貿易總額13.8萬億元,占我國外貿總額的比重從2014年的26%提高到32.9%。
以科技創新為動力,推動雙循環,促進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主要策略是,提高中國自主創新能力,培育高新技術產業集群,發展數字經濟,挖掘消費潛力,充分發揮國內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同時要擴大開放,穩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一是努力提高中國自主創新的能力。當前的全球競爭最主要是科技的競爭。我國還存在關鍵技術、核心零部件國際依賴度高等問題。美國和西方盟國,利用科技的國際壟斷地位,對我國進行制裁,禁運,嚴重影響我國的經濟發展。因此,我國要加大科技創新的力度,掌握科技自主權,突破經濟發展的瓶頸,實現可持續發展。
二是培育高新技術產業集群。要加速調整我國的產業體系,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具體做法就是在京津冀、長三角和粵港澳大灣區等具有良好區位優勢的區域打造高新技術產業集群,在集群內形成分工明確,協作緊密的產業鏈,創新鏈,以此作為經濟增長極,帶動周邊及全國的經濟發展。
三是發展數字經濟。我國的數字基礎設施完善,5G技術領先全球,具有發展數字經濟的良好基礎。因此,我國要抓住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契機,加速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把數字技術融入制造業,努力打造工業4.0體系,大力發展生產力,解放生產力,促進國民經濟快速穩定發展。
四是挖掘消費潛力。要釋放消費潛力,首先要增加百姓的收入,最重要就是擴大就業,提高就業率。因此,要努力扶持中小企業,給中小企業減稅降費,同時幫助年輕人尤其是大學畢業生就業。其次,要做好扶貧助困的工作,織牢織密社會保障網,讓大家敢于消費,大膽消費。最后,要提高消費的層次,發展第三產業,搞好文化旅游,健康保健等等,豐富群眾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
五是擴大開放。盡管西方對我國進行封鎖,搞脫鉤斷鏈,但是,我國擴大開放的國策和信心不可動搖。首先,我國要發展對外貿易,利用“一帶一路”倡議以及RCEP、上海合作組織、金磚合作組織等發展貿易伙伴,擴大出口,增加進口。其次,我國要努力吸引外資,穩定外資,利用外資來發展經濟。同時,我國要加強對外投資,構建中國自主可控的全球價值鏈,產業鏈,創新鏈,充分利用各國的比較優勢發展中國經濟。(作者:林學軍,暨南大學教授、廣州商學院經濟學院院長;陳妍妍,廣州商學院經濟學院講師、復旦大學世界經濟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