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牢把握旅游消費領域改革發展的時與勢
- 發布時間:2023-10-09 10:04:57
- 來源:中宏網
中宏網北京10月6日電(記者 王鏡榕 視頻報道周子怡)2023年中秋和國慶雙節連休8天,文旅部數據中心表示,中秋、國慶雙節期間國內出游將達8.26億人次。復盤文旅部數據中心發布的數據,2023年春節假期國內出游3.08億人次,“五一”假期國內出游2.74億人次,端午節假期國內出游1.06億人次,7-8月暑期國內旅游人數18.39億人次。
南京大學長江產業經濟研究院特約研究員王修志接受本網專訪指出,2023年節假日出游總人次不僅同比疫情期間大幅度上漲,而且與疫情前的2019年相比也明顯上升。相較于疫后諸多行業和整體經濟的“波浪式”恢復,假日經濟尤其是假日旅游消費無疑“風景這邊獨好”。當然,節假日旅游消費的可持續性也必須予以高度關注。說到底,這是一個適時協同深化旅游消費領域供給與需求雙側改革的重要命題,而當下正是以改革促發展的寶貴窗口期。
以下是王修志訪談:
從需求側看,旅游消費面臨的主要矛盾可能不在于需求不足,而在于旺盛的需求無法有序、常態釋放。就規律而言,旅游消費需求大體屬于物質需求普遍滿足之后更高層次的精神需求。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新世紀20余年中國經濟高速增長,民眾物質財富和物質生活顯著改善,在此基礎上孕育并催生了空前巨大的旅游消費需求。與此同時,近年來興起的“窮游”、“特種兵旅游”等熱點,也足以證明旅游消費需求在現代生活方式中重要而特殊的地位。在此背景下,時間自由事實上成為決定旅游消費的關鍵要素。但現實卻是,受制于節假日制度安排與執行,巨量的旅游消費需求只能在有限的時間集中釋放。這好比各水系同時達峰,集中泄洪,寶貴的水資源不是灌溉萬頃良田,而是造成洪水泛濫。
因此,旅游消費需求側改革應聚焦于破除民眾出游時間約束,將節假日制度改革與制度落實作為必選項、首選項。改革的要義,主要是緩解短時集中出游的需求達峰矛盾,形成常態化的需求釋放機制。其一,啟動節假日增量改革。一方面,延長春節假期等改革建議已有廣泛民意基礎和社會共識,完全可以作為增量改革的突破口。另一方面,增加省級行政區劃地方性節假日已有“壯族三月三”等成功實踐,可以依法在省級行政區劃全面推廣。其二,落實錯峰放假改革。在全國假日辦統籌節假日法定名稱和法定天數前提下,依法賦予各省級行政區劃法定節假日執行權,鼓勵相鄰省區構建節假日安排的聯動、溝通、協調機制,各省或區域之間可以利用1-2天的放假時間差真正實現錯峰放假。其三,周末雙休和年假、公休假等制度落地執行。雙休、年假、公休假等是國家法律法規賦予勞動者的休息、休假權利,對釋放民眾旅游消費需求有“削峰填谷”效應。建議通過宣傳引導、依法監管以及納入企業社會責任、企業信用評定等機制,確保制度執行效果。
從供給側看,旅游消費面臨的主要矛盾是有效供給不足,突出表現為消費價格畸高、消費品質偏低,深層次則是市場環境尤其是準入環境和競爭環境建設滯后矛盾。可以看到,伴隨著民眾旅游消費大規模、高速度、多樣化增長,我國旅游產品供給總體上的短缺矛盾愈發凸顯,在高品質旅游產品和旅游服務供給方面的缺口尤其突出,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吐槽住宿和景區景點等“價質不符”。就旅游供給而言,一方面快速增長的旅游消費需求形成投資激勵效應,確實可以讓更多投資者關注旅游投資,從而有助于促進旅游業高質量發展。但另一方面,短時集中出游形成的畸形消費需求格局,又很難對旅游產品和旅游服務供給品質形成常態的、長效的、強有力的競爭約束。
因此,供給側改革的主基調應聚焦于擴大市場準入,優化營商環境,促進市場高水平競爭,增加市場有效供給。從改革開放的實踐經驗看,在旅游及其關聯領域鼓勵高水平外資和民營資本投資,是提升行業質量、增加有效供給的可行路徑。在這個過程中,需要破除文化、旅游、運輸等諸多領域的行業保護和投資門檻,需要持續營造法治化、市場化、國際化營商環境,真正構建起優勝劣汰的市場競爭機制。
總之,釋放旅游消費潛力,促進旅游產業高質量發展,不僅需要政策支持,更需要深化改革。要牢牢把握旅游消費領域改革發展的時間窗口,從旅游消費需求側改革切入,供需兩側改革聯動,形成旅游消費需求激勵約束旅游供給,高品質旅游產品和服務供給引導、催生旅游消費需求的高質量發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