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大河是世界水文明交流互鑒的載體與紐帶
- 發布時間:2023-09-25 13:42:01
- 來源:中宏網
水是生命之源,大江大河孕育了人類文明,江河交匯構成了地球上獨特的景觀。流動的大江大河自然成為貨物運輸和人員流動的重要通道,并且演繹出一個個不同區域之間人們交流交往的精彩傳奇和傳說,如鑒真東渡、遣唐使來華、馬可波羅的中國之行、鄭和下西洋等等。而在今天,以大江大河為紐帶,構建文明互鑒的世界水文明共同體,更應成為人類發展新的重要選擇之一。
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超越種族、文化、國家與意識形態的界限,為思考人類未來提供了全新的視角,為推動世界和平發展給出了一個可行方案。水與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密不可分,水文明史是人類文明史的重要組成部分,除了自然河流所孕育的文明,運河所孕育的文明也不可忽視。據世界運河歷史文化城市合作組織(WCCO)編寫的《世界運河名錄》介紹,目前世界上有1000多條運河,如被譽為“世界橋梁”的巴拿馬運河,連接德國北海和波羅的海之間的基爾運河,連接美國五大湖的伊利運河,當然還有中國大運河,這些人類的偉大工程滋養著沿岸3000多座運河城市,如紐約、阿姆斯特丹、莫斯科、曼谷、威尼斯、曼徹斯特、北京、揚州、蘇州和杭州等等,它們共同構成了生動璀璨的運河文化景象。今天,我們面對這些人類共同的運河文明,如何守護好運河,做好運河生態、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做好運河城鎮和鄉村的可持續性發展,是世界上所有運河國家地區的共同責任與擔當。
在世界運河體系中,中國大運河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縱貫富饒的華北平原與江南水鄉,自北向南連接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是中國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動脈,是中華民族土地上流動的文化血脈,代表了工業革命前水利水運工程的杰出成就,對中國乃至世界歷史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正如中國大運河申遺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給出了這樣的評價,“從歷史深處流出的大運河,打通了文明水路,促進了國內各民族以及中國與鄰近國家和地區人民之間的文化交流,逐漸形成了大運河的精神內涵——城市與自然、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和諧共處,對人類文明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這種和諧共生、合作雙贏、開放包容的特性就是大運河精神的主旋律,這與當今世界所追求的和平與發展主題、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是一脈相承的。以運河為紐帶,構建文明互鑒的世界運河文明共同體,不僅必要,而且可能。除了中國大運河,目前還有5條國外運河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其中包括法國米迪運河、比利時中央運河等。在世界運河史上,中國大運河的延續時間最長、工程技術成就最高、流域面積最廣,奠定了中國大運河在世界運河體系中重要而獨特的地位。古代“絲綢之路”的興盛,離不開大運河的重要貢獻。例如,隋唐大運河的開通,為唐朝通過“絲綢之路”向世界傳播中華文明奠定了堅實基礎。如今,我們建設大運河文化帶的過程,既是大運河遺產保護、傳承和利用的過程,也是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進世界運河文明互鑒的過程。建設好大運河文化帶,就是要把中國大運河打造成一條世界級文化廊道、經濟廊道、生態廊道和生活廊道,為其他運河國家或運河城市的協調發展和可持續發展提供中國經驗和中國方案,在構建世界運河文明共同體中發揮重要作用。
自19世紀中葉以來,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特別是沿海沿江沿河文化帶建設逐漸成為世界關注的焦點,許多國家作出了積極的嘗試,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值得我們在大江大河的文化建設中加以學習借鑒。以構建世界水文明共同體為抓手促進文明互鑒,不僅將成為我們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有益探索,也將為我們在世界舞臺上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優秀中國文化、展示中國文化形象構建大平臺。在構建和利用這個平臺過程中,除了發揮各國政府的主導作用,還必須充分發揮社會組織、媒體和智庫的作用。要以水文化這一世界公認的文化符號為媒,開展多層次的人文國際交流,汲取世界各國在水文化保護傳承利用中的寶貴經驗和成功案例,實現文明互鑒、互利共贏。(作者:黃杰:世界運河歷史文化城市合作組織顧問專家委員會委員、揚州大學中國大運河研究院執行院長;攝影:龔萬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