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匯率短期承壓,但長期向好
- 發布時間:2023-06-30 14:24:24
- 來源:中宏網
近期人民幣在岸和離岸匯率持續走弱,5月份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跌破7,截至6月30日,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已經跌破7.22,最低價已突破7.27。目前人民幣持續貶值受到內部外部多種因素的綜合影響。從利率環境看,以美國為首的主要發達經濟體央行自2022年年初以來持續進行加息以遏制國內高企的通脹水平,但中國央行的利率水平始終保持穩健水平,近期為刺激國內需求進行多輪刺激性政策,引導市場利率下行。中國和外國之間的利率差異階段性的導致了人民幣匯率近期處于持續下行區間。同時受到目前西方國家經濟衰退風險上升需求不足的影響,中國對外出口數據也處于疲弱狀態,也影響了匯率市場人民幣的貶值。
然而人民幣并不具備長期貶值的基礎,因為目前促使人民幣貶值的因素更多是周期性因素造成,而非中國長期經濟發展趨勢的下滑導致。從利率環境來看,西方發達經濟體的加息操作已經階段性遏制了通脹上升的勢頭。同時雖然短期美國經濟走勢仍然強勁但主要依靠的是消費帶動,隨著加息帶來的投資下降會加劇中長期經濟衰退風險的預期。長期來看各國央行會逐步退出加息周期,轉而關注就業和經濟復蘇。這一方面會降低中外利率差,另一方面也會帶動進口需求,從而增強中國對外出口情況。從貿易環境看,短期的匯率貶值料將降低我國出口產品價格,增加對外出口,從而刺激匯率在中長期回升。從經濟環境來看,中國上半年經濟數據表現不佳,需求復蘇不足,投資需求較弱,經濟預期較差。因此近期中國正加大宏觀經濟調控力度,采取各類措施積極擴大內需,穩定失業。隨著各類宏觀經濟措施逐步落地,國內經濟復蘇步伐加快,利率政策將逐步退出寬松環境,從而促進人民幣由弱轉強。
匯率市場波動與跨境資金流動關聯較強。我國監管部門應持續監測跨境資本流動情況,防范出現跨境資本快速外流造成人民幣貶值過快的現象,出現重大跨境金融風險。監管部門通過適時加強跨境資本流動監管,積極利用宏觀審慎政策等手段調節跨境資金流動穩定外匯市場。在時間維度方面,要防止境外投資者的順周期行為,通過外匯逆周期因子調節投資者行為。同時利用金融市場交易行為工具設置合理的外匯風險準備金比率,構建"自動穩定器",實現"逆周期"效果。在結構維度方面,對重要投資者,重要機構,交易平臺等設立附加監管要求,避免風險的交叉傳染。同時做好風險應急預案,例如恢復與處置計劃,要求各方預先制定方案,強化金融機構和金融基礎設施風險處置,及時恢復重要功能運作,恢復持續經營能力,最大程度降低風險帶來的損失。(作者:何青,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長江經濟帶研究院;楊海龍,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推動建立國際宏觀經濟政策協調機制研究"[20ZDA053]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