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鑒皖粵經驗優化遼寧省國有資本產業布局
- 發布時間:2022-11-16 09:21:47
- 來源:中宏網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持續深化國資國企改革,加快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推動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做強做優做大,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東北振興戰略也強調要全面推進經濟結構優化升級,加快構建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傳統制造業并駕齊驅、現代服務業和傳統服務業相互促進、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的產業發展新格局。為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加快推進東北全面振興戰略,現基于遼寧省產業發展現狀,充分借鑒先進省份寶貴經驗,為優化遼寧省國有資本產業布局獻計獻策。
一、遼寧省產業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一)遼寧省產業發展現狀
遼寧是我國重要的工業基地,裝備制造、石油化工、冶金、航空航海等產業在我國產業布局中占有重要地位。2021年,遼寧省聚焦改造升級“老字號”、深度開發“原字號”、培育壯大“新字號”三篇大文章,切實推進產業結構優化調整,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4.6%,在40個工業行業中,有33個行業增加值保持增長態勢,增長面達82.5%,重點跟蹤的65種主要工業產品中,有38種產品產量增長,增長面達58.5%。
1.聚焦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改造升級“老字號”
近年來,遼寧充分發揮產業數字化的場景資源優勢和數字產業化的數據資源優勢,一批智能工廠、智能車間、智能生產線加快布局。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關鍵工序數控化率、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兩項關鍵指標分別達到55.2%、73.8%。汽車制造業等產業逐步壯大。全年汽車制造業營業收入占裝備制造業比重為42.4%,利潤占比達到74.2%。2021年,寶馬集團在全球交付的BMW車輛中,幾乎每三輛就有一輛來自沈陽。2010年以來,華晨寶馬已在沈陽投資約830億元人民幣,建成集研發、采購、動力總成和整車生產為一體的生產體系,沈陽成為寶馬集團全球最大的生產基地。
2.聚焦精細化、規模化、高級化,深度開發“原字號”
2021年,遼寧省石化行業營業收入首次邁入萬億大關,精細化率提升2.1個百分點,冶金新材料營收占比提高2.5個百分點。全省擁有中石油大連石化、恒力石化等千萬噸級以上煉油企業6家,“上大壓小”和“減油增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穩步推進。乙烯、PX、PTA產能均位居全國首位,在環氧乙烷深加工、催化劑等精細化工領域已形成較強的產業規模優勢。冶金行業產業集群規模持續擴大,鞍鋼與本鋼重組工作有序進行,2021年新鞍鋼營業收入首超3000億元。
3.聚焦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培育壯大“新字號”
高端裝備制造業穩步發展。全年機器人產量增長6.1%,金屬切削機床產量增長33.8%,民機轉包生產位列全國第三位,造船完工量占全國造船總量15.6%,居全國第三位。集成電路產業協同發展。遼寧集成電路產業與北京、上海構成全國集成電路裝備三大重點地區。生物醫藥產業集群發展。全年生物醫藥銷售利潤率達14.3%,化藥制劑、生物藥品、中成藥、醫療器械等高附加值行業合計占比達83.6%。大連輝瑞、沈陽三生等4戶企業入選中國醫藥工業百強企業。軟件產業高速發展。全年實現軟件業務收入增長11.6%,是近3年來產業發展最高增速。軟件離岸外包業務收入實現連續11年位居全國軟件外包收入首位。
(二)遼寧省產業發展面臨的挑戰
產業鏈不全、產業鏈不優、產業鏈不強始終是制約遼寧經濟發展的突出問題。
1.遼寧省產業結構偏重
從產業區位熵和產業收入比重分析看,遼寧具有產業競爭力(區位熵大于1)行業分布在重工業領域,以石化、冶金和裝備制造業為主,輕工業主要分布在農副食品加工業等領域。石化、冶金、裝備制造業和農副食品加工業營業收入占規模以上工業總收入近70%。而電子信息、生物工程等高新技術型工業區位熵普遍小于1,缺乏競爭力。
2.遼寧省產業鏈偏低端
遼寧省制造業表現出“大而不強”的發展特征,多數制造業企業處于產業鏈的中低端,在鋼材、銅、鋁等原材料持續上漲的現實背景下,產業鏈中低端產品的競爭能力和議價能力均較為薄弱,原材料價格的上漲難以有效傳導至中下游產品,從而導致制造業企業蒙受損失。
3.遼寧省產業鏈存在時空錯配問題
通常來說,原材料價格的上漲有利于產業鏈的兩端,逐步形成“兩頭甜、中間難”的產業格局,而遼寧省多年發展形成“兩頭小、中間大”的結構形態,這種時空錯配,導致省內多數企業在原材料價格上漲周期中遭受損失。
二、國內先進典范的經驗借鑒
(一)產業投融資“合肥模式”
近年來,合肥市在產業投融資領域發展迅速,形成了較為成熟的產業投融資“合肥模式”。產業投融資“合肥模式”核心在于充分發揮國有資本的引領作用,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和高質量發展。“合肥模式”中值得借鑒的做法如下:
1.找準產業鏈關鍵環節與關鍵企業,系統謀劃引入重大項目。
一方面,合肥市結合自身產業基礎,圍繞產業鏈深挖“風口”產業,利用國有資本引導社會資本的方式,引入重點產業項目與關鍵企業,由此帶動產業鏈上其他企業入駐。產業發展成熟后,國有資本以市場化方式退出,繼續投向下一個產業項目,從而不斷延伸產業鏈。如合肥抓住當時東部沿海地區產業轉移至內地以及中部崛起國家戰略機遇,聚焦家電產業供應鏈上的關鍵環節,引進重大項目、完成工業積累。僅5年后,合肥發展為全國最大的家電生產基地,家電產業產值首次突破千億元,形成“合肥制造”的產業集聚和規模優勢。目前,合肥已經培育了以“芯屏汽合”“集終生智”為代表的幾十條產業鏈。
另一方面,合肥市對招商引資輔以系統謀劃。一是編制重點產業精準招商目錄圖譜。圍繞重點產業,形成重點招商企業名單,并從產業趨勢、市場布局、產業政策、產業鏈全景,到每個目標企業、對接平臺等,都以文字、數據、圖表的方式進行了詳細解讀。二是設置嚴謹的論證程序。對于擬引進的重點產業項目,委托專業機構和專業人士對擬引進企業進行全面的盡職調查,對產業方向、競爭環境、發展前景等進行科學評判。三是建立科學決策制度。重大項目決策需經市委、市政府、市人大財經委、市人大主任辦公會、市人大常委會、市政協等部門審查同意后才可實施。四是打造政府專業隊伍。合肥市注重培養領導干部、招商人員等相關個體的專業知識培訓,相關人員對產業投融資政策、行業發展報告、上市企業招股等各種與產業相關的信息都較為熟悉,一個基層招商員都具備全產業鏈知識。
2.實現國有資本充分利用,引領社會資本參與
合肥市在國有資本的利用上,具有以下優勢與特點:一是國有資本投向重點產業領域的重點項目。二是優化國有資本投入方式。大幅壓減事后獎補等無償投入,新增基金投入、“借轉補”投入、財政金融產品投入3種市場化有償投入扶持方式。新的投資方式能更高效和更充分地利用國有資本,有效解決企業在項目前期和中期的資金短缺問題。三是建立專門國有資本投資平臺。重點扶持戰略性新興產業。四是通過市場化的方式引入更多社會資本參與。五是具有較為完善的國有資本退出機制。在謀劃項目之初,就預留國有資本安全退出通道,政府產業投資基金形成的基金份額或股權達到投資年限或約定退出條件時,依法依規通過上市、股權轉讓、企業回購及清算、份額退出等市場化方式安全退出。
3.優化服務,打造優良“產業生態”
合肥市在政策、人才、技術等領域,對產業培育與發展給予支持和保障。一是完善政策扶持體系。合肥市現已形成“1+3+5+N”的政策體系框架。“1”指《合肥市扶持產業發展政策的若干規定(試行)》這一綱領性文件。“3”指3個政策資金管理辦法。“5”指5大產業扶持政策,包括各產業扶持的重點及采取的具體投入方式。“N”指各產業政策執行部門可按照相關規定,量身定制具體實施辦法。產業政策體系的整合有效防止了政出多門,增強了政策的協調性和聯動性,成為合肥招商引資、集聚要素的一塊“金字招牌”。二是優化人才引進培育環境。圍繞電子信息、節能環保、新材料等八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出臺相關支持政策,針對性地引進與培育相關人才。如啟動合肥國際人才城、人力資源產業園建設,打造綜合性服務平臺。提高企業家的待遇,發放可享受稅收、戶口、醫療、教育等各方面優待的綠卡等。由政府主導建設人才公寓,出臺人才公寓建設使用管理辦法,完善人才住房保障等。三是打造創新孵化平臺。合肥建設四大創新平臺、與國內外高水平高校院所合作共建一批新型研發機構。截至目前,合肥已組建并運行省級以上新型研發機構61家,形成了可持續發展的創新轉化鏈條,從創新資源方面為產業發展提供支撐。
(二)國企改革的“廣東模式”
廣東省作為我國的經濟大省,不但在經濟總量上遙遙領先,在國有企業改革成效方面同樣處于領跑者地位,并逐漸探索出國企改革的“廣東模式”。從“廣東模式”來看,廣東國企改革呈現出新的特點:一是優化存量、引導增量、主動減量,優化國有資本布局結構,增加國有經濟整體功能和效率;二是形成以市場為導向、企業為主體,多舉措健全的現代企業制度;三是務實穩妥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四是落實國企“三項制度”改革圍繞市場化選人、用人。具體而言,廣東省在國企改革過程中,值得借鑒的做法有以下兩點。
1.聚焦主業,提升國資企業產業掌控能力
為了推進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也為了更好發揮國有資本戰略支撐作用,廣東省始終堅持著“明確功能定位,聚焦實業主業”的要求,從分類發展、戰略性重組、二三級企業專業化整合等方面著力,全面梳理和重新確定省屬企業主業,打造主業突出、核心競爭力強的大企業集團。據了解,2017年以來,廣東省國資委實施了5組集團層面戰略性重組,將省屬企業從原有的23家重組為18家。其中,2019年底廣新集團僅花60天時間便完成了廣新、絲紡兩家集團總部機構設置、人員安置及絲紡集團清產核資等工作。
此外,為了解決“大而不強”制約企業發揮產業鏈主導作用的問題,廣東省要求國有企業不斷提升企業科技創新能力,提出全面建立研發投入長效機制,推動省屬企業圍繞主業設立研發機構;完善重大科技攻關體制機制,加強省屬企業自主可控核心技術、成套關鍵裝備技術研發生產能力;加快科技創新成果產業化,支持省屬企業構建創業創新孵化平臺等關鍵舉措。
2.借力資本,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
廣東省在起初進行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時,針對企業面臨的“不敢混”“不會混”的問題,廣東省國資委以操作指引的方式,著重解決四方面問題:一是研究確定改革方向,解決“要不要混”問題;二是合理制定混改方案,解決“為什么混”“與誰混”問題;三是規范混改操作要求,解決“怎么混”問題;四是明確運營機制改革要求,解決“怎么改”問題。在此幫助下,廣東已完成11戶二級企業混改,2戶正公開掛牌,11戶已開展審計評估;省屬企業各級子公司中混合所有制企業戶數占比54.88%。
此后廣東省為了將混改與資本市場充分結合,制定并實施省屬企業資本運營三年行動計劃,推動市場競爭類企業實現主業資產上市,創造條件實現集團整體上市或核心業務資產上市,并對在資本市場首次公開發行股票項目團隊,給予不超過募集資金2‰且不超過200萬元的一次性獎勵。
三、優化遼寧省國有資本產業布局的建議
為貫徹黨的二十大報告指示與精神,優化遼寧省國有資本產業布局,提高國有資本利用效率,以更好地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現提出以下五點建議:
(一)圍繞遼寧省“風口”產業或產業鏈關鍵環節精準投資
一是立足遼寧產業基礎和優勢特色,聚焦先進制造、高端裝備制造、集成電路、信息技術(軟件開發)、新材料、新能源、生物醫藥等領域,深入研究“風口”產業關鍵環節,精準投資。二是助力推動傳統產業向風口產業轉型,扶持一批具有廣闊發展前景的中小微、高新技術企業,逐步形成產業集群。
(二)構建國有資本產業投融資的市場化循環發展模式
一是圍繞城市建設、高端制造、文旅融合、城市交通等板塊,著力推動組建市場化、專業化的國有資產產業投資平臺。二是聚焦優勢產業關鍵環節,在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聯合其他國有企業設立政府專項基金,或聯合其他社會資本設立市場化聯合投資基金,引導所有資本精準投資,發揮國有資本的杠桿作用。逐步形成產業上下游各環節全覆蓋、企業孵化周期全覆蓋的投資基金矩陣。三是建立資本市場化安全退出機制,待項目落地或產業發展較為成熟,已投入資本進行股權退出,并繼續支持新的項目發展,以確保國有資產保值、增值及安全可控。
(三)構建專業產業投資人才隊伍
一是通過掛職交流、外地考察學習,專題培訓等方式,盡快培養一批精通產業政策、熟悉產業市場、擅長商務談判和資本運作的人才。二是發揮遼寧省高校、科研院所的優勢,結合產業發展需要,選聘一批懂產業的人員等到高校、科研院所進行考察學習,提高專業知識儲備。三是著力引入熟悉產業政策、產業市場、產業資源的全能型人才,加強與目標產業重點企業的溝通與交流,在更大范圍內對接產業發展資源。
(四)助力打造創新孵化平臺
一是著力打造協同創新平臺、重大科技成果轉化平臺、自主研發創新平臺等創新孵化創新平臺,助力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轉型升級。二是大力加強與國內外高水平高校院所,合作共建一批新型研發機構,從創新資源方面為遼寧省產業發展提供支撐。三是加強與科技創新平臺、產業研究院及科研機構的合作,加強與高校產學研合作,促進相關基礎研究和技術攻關。
(五)打造國企改革新樣本
一是國有企業要努力發揮自身規模、資源優勢,與民營企業相互配合,共同推動產業鏈深度融合交流、資源共享共建、優勢能力互補,進一步提升現代產業鏈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能力和關鍵產品供給能力。二是國有企業要從多路徑推進“混資本”到全方位落實“改機制”。完善公司治理,按照現代企業制度,健全法人治理結構,探索建立有別于國有獨資、全資公司的治理機制和監管制度;深化三項制度改革,推動市場化選人用人、用工和薪酬分配制度改革;優化激勵約束機制,鼓勵混改企業綜合運用員工持股、上市公司股權激勵、科技型企業股權和分紅激勵等激勵政策。(作者:霍偉東,遼寧大學研究生院院長、金融與貿易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李錦濤,遼寧大學金融與貿易學院博士生;周亞成,西南財經大學國際商學院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