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喆:共建“一帶一路”在危機中育新機
- 發布時間:2022-09-13 09:56:16
- 來源:中宏網
2013年秋,習近平主席西行哈薩克斯坦、南下印度尼西亞,先后創造性提出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重大倡議。回顧9年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共建“一帶一路”從謀篇布局“大寫意”,轉向精耕細作的“工筆畫”,取得豐碩成果。共建“一帶一路”9年來,中國政府統籌謀劃推動高質量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取得實打實、沉甸甸的成就,180個國家和國際組織與中國簽署200多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
我們要看到,2022年,對世界政治經濟而言是極具挑戰的一年,共建“一帶一路”外部因素日趨復雜。在世界各國正努力走出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非傳統安全全球危機的關鍵時刻,俄烏軍事沖突爆發,地緣政治沖突引發傳統安全風險上升,在重塑歐洲地區安全格局的同時,其溢出效應正加速全球政治力量的分和合,全球政治格局也正在發生深刻的調整。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加碼制裁,將世界引向“兩大陣營”,進一步加劇世界范圍內意識形態與價值觀對立,集團政治和陣營對抗再現。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和以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秩序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共建“一帶一路”風險因素增多。
我們既要正視共建“一帶一路”的困難,又要堅定信心。在共建“一帶一路”過程中,風險時刻與機遇相伴,認識風險、重視風險,是為了化解風險,抓住機遇。我們要看到,當今世界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沒有改變,經濟全球化大方向沒有變,國際格局發展戰略態勢對我有利,中國經濟韌性強,長期向好的基本面不會改變,共建“一帶一路”正在全球性的危機中育新機。
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三次“一帶一路”座談會上強調,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正加速演變,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帶來的激烈競爭前所未有,氣候變化、疫情防控等全球性問題對人類社會帶來的影響前所未有,共建“一帶一路”國際環境日趨復雜。這個重要論述著重強調了國際環境的復雜性,充分體現了中央對共建“一帶一路”風險前所未有的重視。
化解共建“一帶一路”存在的風險要堅持統籌發展和安全,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共建“一帶一路”“五個統籌”中的首位,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對管控“一帶一路”風險的高度重視。在實踐中,要正確認識共建“一帶一路”中發展和安全的辯證統一關系,落實“全球安全倡議”和“全球發展倡議”。既要深刻認識到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沒有變,經濟全球化的大方向沒有變,共建“一帶一路”仍面臨著重要機遇,進一步堅定推進共建“一帶一路”的決心和信心;又要強化底線思維,深刻認識共建“一帶一路”面臨的風險和挑戰,全面強化風險防控。
堅持安全是發展的前提。當前國際形勢錯綜復雜,人類社會面臨氣候變化、疫情防控等巨大挑戰,共建“一帶一路”國際環境日趨復雜。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在疫情沖擊下,在政治、經濟、社會、安全等方面出現了一系列問題,國家治理面臨新挑戰,導致地區沖突不斷、政權更迭頻繁、恐怖主義滋生等安全問題逐漸凸顯。在這種形勢下,要以“全球安全倡議”為遵循,超越冷戰思維,踐行真正的多邊主義,遵守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堅持“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觀。要對“一帶一路”項目進行安全、政治、經濟、債務、生態等方面的綜合評估,落實風險防控制度,加強海外項目安保投入,全面提升企業抗風險和危機應對能力。二是堅持發展是安全的保障。“以全球發展倡議”為引領,共同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推動全球共同發展。發展已成為各國的最大公約數,共建“一帶一路”已成為各國團結應對挑戰的合作之路,促進經濟社會恢復的復蘇之路,釋放發展潛力的增長之路。共建“一帶一路”做得越好,“一帶一路”的安全就會獲得越好的保障。
要將風險管控貫穿共建“一帶一路”全過程基礎上,大力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一是要以服務新發展格局為前提。“一帶一路”建設要更加聚焦中國同周邊地區基礎設施互聯互通,使中國與周邊率先形成通暢的雙循環發展格局;二是開拓新領域。大力推進與沿線國家疫苗合作、衛生醫療、生物醫藥等領域合作;三是注入新動力。大力推進“數字絲綢之路”和“綠色絲綢之路”建設,推進長遠增量項目的方向定位;四以高標準、可持續、惠民生為目標,推進標志性工程和“小而美”項目。充分發揮企業主體作用,打造標志性優質工程。加快推進農業生產、加工制造、資源循環利用、公共衛生等領域的“小而美”項目。
時代之變、世紀疫情和地緣沖突相互疊加,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世界經濟復蘇仍不穩定不平衡。雅萬鐵路、中歐班列等一系列標志性項目在逆風中取得突出成果,充分體現了值此重要關頭,只有不斷扎牢共建“一帶一路”風險防控網絡,防范化解共建“一帶一路”風險挑戰,推進“一帶一路”倡議必將在危機中育新機,于變局中開新局,在更加復雜的國內國際形勢中繼續行穩致遠。(作者系北京師范大學一帶一路學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