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市場制度型雙向開放邁出堅實步伐
- 發布時間:2022-08-18 08:51:28
- 來源:中宏網
中宏網北京8月15日電(記者王鏡榕)近日,中瑞證券市場互聯互通首批全球存托憑證(GDR)上市,包含科達制造在內的四家上市公司募集資金超過15億美元,另有包含華泰證券在內的多家上市公司已在海外市場發行GDR,資本市場制度型雙向開放正在穩步邁進。中國證監會于2022年2月正式發布《境內外證券市場互聯互通存托憑證業務監管規定》(以下簡稱《規定》)。為促進全球金融資產配置、推進資本市場制度型開放,《規定》在滬倫通存托憑證機制的基礎上進行了優化,拓展至深交所,同時納入德國和瑞士作為境外交易市場。
提升A股市場國際化水平,推動金融合作共贏發展
“互聯互通存托憑證業務包括中國存托憑證和全球存托憑證兩項業務,通過存托憑證和基礎股票之間的相互轉換實現境內、境外資本市場的互聯互通。”中國人民大學長江經濟帶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何青接受記者采訪時強調:“實現資本市場制度型雙向開放表明,中國資本市場堅定不移對外開放成效顯著,人民幣資產在國際市場上的認可度不斷提高,但是同時也需要注重防范海外突發事件沖擊,維護國內資本市場健康生態。”
瑞士作為歐洲重要的金融中心之一,具有相對完整的產品體系和較高的國際化程度,認可中國會計準則,包括醫藥生物、消費必需品和金融行業在內的行業分布也契合兩國經濟發展需要。“中瑞證券市場互聯互通存托憑證業務的規劃和第一次成功募資,標志著中國資本市場制度型雙向開放又有了新的成功實踐。”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助理研究員王偲竹告訴記者,本次業務的成功實踐對提升中國A股市場和瑞士資本市場資源互通、拓寬境內外投融資渠道具有重要意義。
“隨著我國和更多的國家建立互聯互通存托憑證業務制度,中國A股市場正不斷提升其國際化水平,我國A股上市企業擁有了境外融資的便捷渠道,可以更好地將業務拓展至國外,提升品牌知名度,并吸收、借鑒境外的有益經驗,幫助企業做大做強。”何青表示,中國資本市場正朝著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方向不斷前行,互聯互通存托憑證業務的發展將有助于中國資本市場形成更完善的市場結構,督促建立健全更完善的法治結構,更好地融入金融國際化、開放化的大浪潮中。
“該業務的開通和不斷優化、創新和拓展表明,我國堅定不移地堅持對外開放,堅持以開放促改革,以開放促發展,成效顯著。”何青說。
注重防范海外突發事件沖擊,保障健康資本市場生態
“建立互聯互通存托憑證業務,推進資本市場制度型雙向開放,也為下一步境外優質企業進入中國市場創造了極為便利的制度條件。”王偲竹告訴記者,這使境外投資者擁有更多進入我國資本市場進行投融資業務的機會,有助于更多境外優質企業進入中國市場,推動國際金融合作共贏發展。
得益于我國資本市場改革開放進程不斷加速,投資渠道不斷拓寬,互聯互通機制拓展至德國及瑞士,投資產品不斷豐富,海外投資者在具備投資我國資產的意愿的基礎上,又能夠有充分的投融資渠道可供選擇,A股市場的可投資性增強。王偲竹強調,“目前積極發展的互聯互通存托憑證業務便是重要一環,境外優質企業已具有了加入中國市場的便捷渠道。”
“我國經濟基本面保持平穩復蘇態勢,穩中向好,人民幣匯率堅挺,幣值穩定,人民幣國際化水平的提高使得世界范圍內對于人民幣資產的關注度和了解程度不斷加深,”王偲竹指出,人民幣支付總額呈增長趨勢,而境外資本市場及其他新興市場卻面臨較大的不確定性,綜合來看,國際投資者對于人民幣資產價值的認可度不斷提升,也愿意將中國市場視為資產配置的“避風港”。
“我國資本市場正處于快速發展階段,隨著國際合作的不斷深入以及互聯互通存托憑證的不斷發展,全球資本流動加速,資本市場需要直面錯綜復雜的國際環境帶來的外部金融沖擊和挑戰。”何青指出,影響我國資本市場穩定性的國際因素增加,例如2020年以來的新冠疫情形勢、2022年的俄烏沖突等,都對資本市場的穩定性帶來了不小的沖擊,A股波動性也在不斷加大。在積極推動資本市場雙向開放的同時,也需要關注國際形勢變化和沖突,防范海外突發事件對資本市場穩定性帶來的沖擊,設計完善的防范及應對措施,維護中國資本市場穩定發展。
“同時,我國資本市場內部也需要進行改革與完善,需要保證市場融資功能有效、市場監管渠道開放透明、金融基礎設施建設完善、風險管理制度積極有效,形成健康的資本市場生態,維護市場環境公平規范,從而更好地推動資本市場的雙向開放,提升中國資本市場的國際吸引力。”何青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