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修志:以最廣泛而深刻的發展共識應對復雜形勢挑戰
- 發布時間:2022-07-20 16:29:09
- 來源:中宏網
李克強總理近日主持召開了年內第二次經濟形勢專家和企業家座談會,強調“著力鞏固經濟恢復基礎推動經濟盡快回歸正常軌道保持運行在合理區間”。
相較于4月7日召開的年內第一次經濟形勢專家和企業家座談會,本次會議的突出背景是受疫情及俄烏沖突等超預期因素的影響,中國經濟第二季度下行壓力加大,4月份主要經濟指標更是深度下跌。面對極為嚴峻的經濟增長形勢,黨中央、國務院及時作出一系列決策部署,“政策效應較快顯現”,6月份經濟企穩回升。
座談會直面中國經濟兩難多難問題,明確下半年經濟工作“固基”“復軌”“促增長”三大主題。事實上,在百年變局這個更宏大時代背景下,著眼中國經濟更為長遠周期轉型,對鞏固基礎、回歸正規、合理運行極具指導意義。筆者認為,要兌現上述經濟工作目標,不僅僅是政策工具組合命題,更是觀念意識厘清與變革命題,其邏輯要義是廣泛而深刻的發展共識。某種程度上,后者更具決定意義。或者說,政府、市場和社會三方力量從根本上達成更加廣泛而深刻的發展共識,才能更有力應對國內外復雜形勢的挑戰。
“發展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這是必須入腦入心的最基本共識。作為人口大國,盡管經歷了長達40多年的經濟高速增長,全面脫貧、全面小康也取得了決定性勝利和歷史性成就,但并不改變我國是全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這一基本國情。進一步說,即便到本世紀中葉,我國順利轉型成為中等發達國家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發展也依然是我們必須始終堅持的第一要務。近年來,應對中美經貿摩擦、國際格局變化及新冠疫情沖擊,根本上正是因為黨領導經濟建設中心工作長期發展累積的堅實基礎。與此同時,2020年上半年和2022年第二季度集中凸顯的就業、民生以及企業關門甚至破產倒閉等問題,則更加警示我們發展的重要性、緊迫性、決定性。沒有經濟增長,各領域的問題就有加劇系統性演化的風險。從這個意義講,穩固經濟恢復向好基礎,更具深遠影響的其實是“發展是第一要務”的觀念意識基礎。
廣泛而深刻的發展共識有助于形成強有力的發展合力。座談會特別強調,“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要應對好兩難多難問題”。“既要”“又要”“還要”,反映了新發展階段經濟工作面臨的諸多約束條件,也反映了經濟工作的極端復雜性。這些約束條件和復雜性一方面表現在經濟發展的技術層面,反映了經濟發展階段演化的客觀規律和客觀屬性特征,另一方面則表現在經濟發展的利益層面,反映了經濟發展過程中因利益分化而導致的矛盾和沖突。后者可能更深刻地影響著經濟決策邏輯,并決定著能否形成經濟發展合力。在這個命題上,最高層次的目標是政府、市場、社會基于發展共識的“三力合一”,更具象而緊迫的目標則是各級政府、各職能部門基于發展共識的府際和部門協調。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要建立健全深層次、高效率的部門協調機制,統籌經濟決策和防疫決策,為市場主體提供穩定的政策預期。
凝聚廣泛而深刻的發展共識,邏輯要義是堅持改革開放,暢通內外循環。座談會強調,“改革開放是中國的基本國策”“要深化改革……更大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要“繼續擴大開放,落實穩外貿外資政策,支持企業廣泛開展國際合作,在公平競爭中實現互利共贏”。中國過去40多年取得的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得益于改革;新時代中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構建新發展格局,也必須堅持改革開放。換言之,新時代新發展階段,堅持改革開放的實質就是要暢通國內國際循環,只有雙循環互促共進,才能夠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高質量發展。過去幾年,我們看到,受先發大國霸權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思潮沖擊,以及新冠疫情導致的產業鏈、供應鏈“斷鏈”沖擊,國內循環和國際循環以及二者的互動都受到嚴重干擾,中國經濟和世界經濟均面臨更為嚴峻的結構性、系統性風險。挑戰亦是機遇,要以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為戰略抓手,著力打通市場堵點,補齊產業鏈、供應鏈關鍵斷點,以暢通的國內循環帶動國際循環。如此,中國經濟將真正成為引領區域和世界經濟恢復活力的“火車頭”,中國經濟與區域和世界經濟將有望實現更高水平、更為緊密的聯系。(作者:王修志,中宏觀察員、廣西師范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