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量整改基本完成,銀行理財步入提質升級階段
- 發布時間:2022-06-15 10:22:37
- 來源: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
今年5月份,工商銀行、農業銀行、建設銀行等6家國有大行年報披露完畢。從6家銀行旗下理財子公司經營業績看,相較于股份制行、城商行等銀行,國有大行依托在理財產品體系、投資種類、風險承壓等方面的優勢,以相對較強的穩健業績受到投資者青睞。隨著《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簡稱《資管新規》)于今年年初落地實施,銀行理財產品打破剛兌、開啟凈值化轉型過程中面臨哪些堵點?銀行理財又如何持續為投資者創造收益?
市場格局逐步優化
記者梳理銀行年報發現,截至2021年年末,6家國有大行旗下理財子公司——工銀理財、農銀理財、中銀理財、建信理財、交銀理財、中郵理財凈利潤合計96.64億元,凈利潤分別是8.92億元、17.21億元、26.09億元、20.62億元、11.55億元、12.25億元。相較于2020年經營狀況,6家理財子公司盈利穩健、增長勢頭明顯。
理財產品規模成為理財公司競爭的關鍵指標。6家理財子公司管理資產總規模接近10萬億元,其理財管理規模較2020年大幅增長。具體來看,工銀理財理財產品余額20218.04億元,比上年末增加9517.31億元;農銀理財理財產品余額18232.11億元,與上年相比有較大增幅;中銀理財受托管理規模突破1.71萬億元,較上年末增長23.17%;建信理財理財產品規模21883.30億元,與上年相比有較大增幅;交銀理財理財產品余額12246.64億元,較上年末增長129.43%;中郵理財所管理的新產品規模由年初的2561.09億元上升至6553.06億元。
從銀行理財市場格局看,2021年年末,銀行理財子產品存續規模突破萬億元的有9家,包括4家股份制行、5家國有大行,國有大行繼續居重要地位。其中,建信理財、工銀理財存續規模分別超過2萬億元,入圍行業前三。《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年度報告(2021年)》顯示,分機構類型來看,截至2021年年底,大型銀行存續產品1224只,存續規模1.82萬億元,同比下降69.49%;理財公司存續產品10483只,存續規模17.19萬億元,同比增長157.72%,占全市場的比例達到59.28%,從存續規模來看,理財公司為重要機構類型,理財市場已呈現出以理財公司為主、銀行機構為輔的格局。中國銀行研究院研究員鄭忱陽表示,理財公司已經成為理財市場的主力軍,其產品規模之所以增長迅速,最重要的原因是銀行落實了監管要求。理財子公司的設立既使得業務專業化、規范化,更好地隔離表內外風險,也極大提高了產品競爭力,銀行正逐漸將自身的理財產品遷移到理財子公司,淘汰不符合規定的老產品,加速理財業務轉型升級,不斷擴大業務規模。
目前,已有29家理財公司獲批籌建,包括25家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和4家外方控股的合資理財公司,其中25家已獲批開業。按控股股東類型區分,大型銀行、股份制銀行、城商行、農村金融機構發起開業的理財子公司數量分別為6家、8家、7家、1家。值得關注的是,目前已開業的3家合資理財公司均由外資機構控股,這意味著我國理財市場不但具有較強的吸引力,而且對外開放的步伐也在加快。
總的來看,我國銀行理財市場有著較好的發展前景,多數銀行對大財富管理業務的積極性較高。鄭忱陽表示,在利率市場化、金融脫媒化等多種因素推動下,銀行傳統的規模擴張路徑難以為繼,輕資產、輕資本運營是發力方向,理財業務是銀行的重點發展對象。理財子公司快速入場,依托母行的渠道、客群、技術、品牌優勢壯大發展力量,不斷強化在理財市場上的主體地位,為銀行理財做大資產規模拓寬渠道。
持續提升監管效能
近日,銀保監會針對部分理財子公司及其母行理財業務開出4張罰單,合計處罰金額近1500萬元。專家表示,這是繼2019年首家銀行理財子公司獲批開業以來,監管部門首次對理財子公司和商業銀行理財托管業務開出罰單,該行政處罰也意味著后續理財監管制度將越發從嚴。
據悉,其中2家被罰理財子公司也是行業頭部機構,分別是中銀理財、光大理財。招聯金融首席研究員董希淼認為,銀保監會對中銀理財、光大理財進行處罰,這表明在理財公司和理財業務制度規則體系形成之后,監管部門將著力推動理財子公司規范有序經營,確保相關制度辦法落到實處,促進理財業務和理財市場健康發展。
近年來,監管部門不斷搭牢監管制度框架,接連落地相關配套辦法。從2018年多部門聯合發布《資管新規》起,拉開了資管行業改革大幕,緊接著《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理財公司理財產品銷售管理暫行辦法》《理財公司理財產品流動性風險管理辦法》等文件陸續落地,再到近期發布的《理財公司內部控制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一系列監管規范明確了理財業務的總體原則、分類管理、產品托管等方面具體要求,提升了各類資管行業監管一致性。
北京大學金融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劉玉珍表示,理財公司行業整體處于“新生期”,都是過去幾年剛剛成立的新型資管機構,其組織架構、業務特征與傳統商業銀行、非銀行金融機構差異較大。目前,監管部門出臺相關監管辦法,一方面,有利于推動理財公司建立健全統一規范的內控標準,促進理財公司業務規范發展;另一方面,也能防范快速發展過程中可能出現的金融風險。就理財公司內部運營而言,理財公司各業務管理部門應建立清晰而獨立的職責分工組織架構。這種獨立且相互監督的架構,有助于及時發現潛在業務風險,有助于降低道德風險與利益沖突。
今年下半年,銀行理財市場迎來了后《資管新規》時代,發展空間和潛力仍然十分巨大。董希淼表示,下一階段,監管部門應加強和改進理財業務監管,理財公司應提升專業化特色化發展能力。中小銀行應加快發展理財產品代銷業務,各方協同努力,共同推動理財市場高效靈活地服務實體經濟,更好地滿足投資者平衡風險與收益的需求。此外,“理財公司要將風險管理貫穿業務運行全流程,健全風險防控的長效機制。通過專業化的資產投資管理,對低流動性資產、流動性受限資產和高流動性資產采取不同的投資管理安排,確保資產流動性與運作方式、投資者贖回需求等相匹配。”鄭忱陽表示。
加快凈值化轉型
隨著理財公司保本理財產品的持續壓降和新產品的不斷發行,產品凈值化轉型進程顯著加快。4月份,銀行業理財登記托管中心發布今年一季度銀行理財市場數據顯示,一季度,銀行理財市場新發產品7717只,募資規模25.14萬億元;新增投資者558萬個,累計為投資者創造收益2058億元。截至3月底,理財產品存續規模28.37萬億元,凈值化比例達94.15%,較去年同期提高21.12個百分點。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資管新規》過渡期已經結束,但是銀行理財尚未實現100%凈值化轉型,尤其是理財產品估值定價、產品結構調整、投研體系建設是資管行業需要面對的較大難點。比如,從投研體系建設來看,多數銀行理財子公司的投資管理、產品研發、營銷服務能力相對欠缺,投研思維容易受到信貸利差、授信審批等模式的影響,過于追求收益的穩健和保障,權益類資產投研能力相對較弱,制約了凈值化轉型進程和市場化競爭水平。
目前來看,尚未完成凈值化轉型的銀行要積極把握轉型方向,加快轉型進度。鄭忱陽表示,已設立理財子公司的銀行,要充分發揮其專業化優勢,深入調研客戶的投資偏好、風險承受能力,為客戶匹配多元化的資產配置方案,豐富產品體系,形成自營和代銷互補的服務模式;有能力但沒有設立理財子公司的銀行要抓住轉型機遇,進行市場調研和投入產出分析,根據自身業務需求和條件提前籌備設立子公司,加速進場進而為轉型爭取時間;無法設立理財子公司的中小銀行要盡快消化存量產品,轉向代銷市場,甚至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退出理財市場,培育優勢業務。已完成凈值化轉型的銀行離全面凈值化還有一段距離,要緊跟監管腳步,在凈值化估值、產品結構調整、客戶接受度和滿意度等方面下功夫。
今年以來,部分商業銀行和理財公司發行的理財產品凈值波動加大,少數產品甚至出現了“破凈”現象,引發投資者擔憂。董希淼表示,所謂的“破凈”并不意味著理財產品虧損。目前理財產品期限相對比較長,“破凈”理財產品仍在封閉期之內。在產品尚未到期前,凈值變化只有參考意義,不表示實際虧損。隨著市場好轉,部分理財產品在到期之后實現正收益的可能性還是比較大的。銀行理財產品相對穩健的風格未改,仍然是公眾投資理財的重要選擇。
在銀行理財凈值化時代,如何做好平衡理財投資的風險與收益,滿足不同投資者需求,對銀行理財的市場化程度、人員配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普益標準研究員霍怡靜表示,銀行理財機構應積極調整管理模式,提升投研能力、風險管理能力,尤其是專業投研人才的培養和配置。同時,可進一步加大“固收+”類產品的布局,在相對穩健的優勢下,分享權益市場紅利,在擴大投資品類的同時為投資者提供更多元化的選擇。
伴隨銀行理財市場快速發展和大批投資者進入,投資者能否打破對理財產品原有的“剛性兌付”預期,是銀行理財投資面臨的一大挑戰。董希淼認為,總體而言,銀行理財市場部分投資者理財投資經驗相對不足。金融監管部門和金融機構應采取多方面措施,對投資者進行持續的教育和保護。同時,投資者自身也要加強學習,不斷提高金融素養,提升風險防范的意識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