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玲:影響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全球格局演化的十大變量(續)
- 發布時間:2022-06-10 09:21:00
- 來源: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
【編者按】在當前國際形勢風云變幻、世界不確定性顯著增多的背景下,我們要從林林總總的表象中把握整體、全局和本質,發現那些影響世界格局演化的變量:俄烏戰爭是影響當前世界格局的重大變量;新冠肺炎疫情仍然肆虐影響世界經濟復蘇;世界經濟復蘇基礎脆弱極可能再次陷入衰退;高通脹會持續推高一些國家生產生活成本;金融風險加劇有可能爆發全球性金融危機;全球性債務高企增加實施財政政策難度;全球供應鏈斷鏈與供應鏈重構的風險巨大;全球災害頻發與生態環境惡化對人類生存造成重大挑戰;政治動蕩與地緣格局深刻調整及演化影響國際社會穩定;影響世界格局最大的變量仍是中美關系,兩國合作將推動世界經濟發展,兩國對抗則會對世界經濟產生巨大沖擊。
六、全球性債務高企增加實施財政政策難度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引起世界經濟收縮,全球債務水平飆升,債務風險、債務危機陡然增加。國際金融協會(IIF)2022年2月23日發布《全球債務監測》報告顯示,2021年全球債務總額首次突破300萬億美元,達到303萬億美元,創歷史新高。2021年全球債務比2020年增加10萬億美元,全球債務與GDP之比達到350%左右,而2020年曾達到創紀錄的360%。2022年和今后一個時期,全球債務水平仍會保持在高位,一些國家極有可能遭遇債務塌陷。
發達國家政府負債飆升。作為全球最大債務國,美國近年債務規模加速膨脹,2017年至今增長約10萬億美元,其中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的兩年間增長近7萬億美元。美國財政部數據顯示,美國聯邦政府債務規模首次突破30萬億美元大關,較上年GDP(約23萬億美元)高出7萬億美元,美國政府債務上限已上升到31.4萬億美元,每個美國人平均負債接近10萬美元。突破債務上限是美國聯邦政府債務擴張的主要合法路徑,從2013年5月至2021年12月,已連續7次提高了政府財政債務的上限,政府債務與GDP之比已超過100%,政府債務總量控制難度顯著增加。據2022年2月9日《華爾街日報》報道,2021年美國家庭負債超過歷史最高水平,消費者債務高達15.63萬億美元。
歐盟及其成員國為應對疫情沖擊、推動經濟復蘇,采用財政手段托底,財政赤字及債務水平大幅攀升。據歐盟委員會經濟預測報告,2021年歐元區財政赤字占GDP的比重為7.1%,公共債務占GDP的比重為100%,歐盟資產負債表從2020年4.65萬億歐元上升到2021年底的7萬億歐元,目前仍在繼續上升。其中,法國負債率達到97%,意大利達到133%。日本繼續實行寬松的貨幣政策,已釋放貨幣34萬億日元,2022年再釋放40萬億日元。日本政府每年賣出170萬億日元國債用于償還到期國債和付息,再賣出40萬億~50萬億新國債用于彌補當年預算缺口,歷年預算總額的50%是賣出國債的收益。日本政府每年合計賣出國債達220萬億日元,相當于GDP的50%,到目前為止,累積國債已達1200萬億日元,占GDP的240%。
新興市場國家債務連續10年升高。2021年新興市場國家債務比2020年增加8.5萬億美元,超過了95萬億美元,債務占GDP比重約為248%,比疫情前增加了20%以上,全球新增債務超過80%來自新興市場國家。近60%最貧困國家已經或有很大風險陷入債務困境,中等國家償債負擔之重為30年以來之最。2021年中國宏觀杠桿率為272.5%。2017年以來中國宏觀杠桿率年均增長約4.8個百分點,增幅總體穩定,預計2022年和今后一個時期,增幅保持基本穩定。其中,政府部門杠桿率為46.6%,兩年平均增長4個百分點,尚沒有突破政府債務的警戒線。截至2021年12月末,全國地方政府債務余額30.47萬億元,控制在全國人大批準的限額之內。為未來實施更加有效的財政政策和金融政策,繼續加大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創造了政策空間。住戶部門杠桿率由2012年的33.8%上升至2021年的72.2%,年均增幅為4.3個百分點。一部分企業負債率非常高,特別是一部分行業的頭部企業,例如房地產行業。貝殼研究院數據顯示,2020年房企償債規模約9154億元,同比增長28.7%;2021年房企到期債務規模12448億元,同比增長36%。
七、全球供應鏈斷鏈與供應鏈重構的風險巨大
科技進步以及冷戰后基本穩定的國際秩序,共同推動了國際產業轉移與要素重組,造就了過去幾十年國際產業鏈、供應鏈的分工格局。隨著國際格局的演化和國際競爭的加劇,特別是受自然災害、新冠肺炎疫情、俄烏沖突升級、局部戰爭動亂的影響,全球供應鏈風險的溢出效應凸顯。全球供應鏈斷鏈與產業鏈供應鏈重構同步出現,直接影響目前世界經濟和產業結構的穩定性,并由此打破大國博弈中斗而不破的局面。世界經濟和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建立在多元、多層、多樣、多維度相互嵌套、相互依賴和相互支撐的基礎上:西方特別是歐洲對俄羅斯的能源依賴,西方對中國的市場依賴,中俄對西方的科技及高端設備依賴;國際貿易從以最終產品為主轉向以中間品為主,中間品既是連接產業鏈、供應鏈的客觀需要,是全球產業布局相互嵌套的必然結果,也是當今世界沖突中彈性或投鼠忌器的硬約束。
近年來,推動產業鏈、供應鏈斷鏈或重構,是逆全球化運動中最具標志性的浪潮。三大因素正在發酵:一是疫情因素,疫情嚴重的國家生產流通尚未完全恢復或者反彈,產業鏈、供應鏈受阻;二是美國以及歐洲一些國家,正在持續推動縮短供應鏈和供應鏈的重構,現在已進入實質性的實施階段;三是俄烏戰爭和戰爭結束后留下的“戰爭后遺癥”,對正常的生產生活造成了嚴重沖擊。美國政客帶頭,一些國家緊跟,以各種方式切斷和重構產業鏈、供應鏈,力圖爭奪在產業鏈供應鏈方面的全球領導力。
2021年,美國拜登總統簽署了關于其供應鏈的14017號行政命令;2022年2月24日,白宮發布《拜登和哈里斯政府計劃在2022年振興美國制造業和確保關鍵供應鏈安全》,主要內容是加強美國供應鏈的彈性、安全性和可持續性,確保美國仍然是世界上最具生產力和創新性的國家。美國將根據《購買美國法案》進行新改革,加強其關鍵商品制造,白宮管理和預算辦公室將發布一項新的“購買美國貨”規則,創建一個符合提高價格偏好條件的關鍵產品的新類別,允許聯邦政府為對政府供應鏈彈性戰略至關重要的關鍵國產產品和組件支付額外溢價。美國國會在《美國創新與競爭法案》和《競爭法》的基礎上,將通過全面競爭力立法的最終版本,除了供應鏈中斷工作組(SCDTF)統籌和協調機構間合作,以應對供應鏈中斷外,聯邦政府正式將供應鏈復原力制度化。美國能源部2月24日發布《保護供應鏈以實現清潔能源轉型戰略》,包括增加本國原材料供應擴大本國制造能力;增加清潔能源部署;吸引熟練的美國清潔能源勞動力;增強供應鏈信息和決策能力等。拜登總統親自在白宮召開了幾次全球供應鏈頭部企業會議,動員這些企業到美國投資,臺積電已答應在美國建設6個工廠,英特爾準備投資1000億美元在美國建造半導體工廠。美國商務部則直接要求處于半導體產業鏈高端的頭部企業,45天內向美國提交全部客戶信息。以美國為首的一些國家切斷產業鏈并且“去中國化”,已經進入實操階段。3月20日,美國參議院通過了《2022年美國競爭法案》,將斥資520億美元對半導體產業進行補貼,同時投資450億美元強化高科技產品供應鏈。3月28日,美國政府推出了一項代號為Chip4的新計劃,提議成立一個由美國、韓國、日本、中國臺灣地區組成的“芯片四方聯盟”,參與的企業包括美國的應用材料、美光、英特爾、博通、高通,韓國的三星、SK海力士等,日本的東芝、瑞薩、東京電子等,中國臺灣地區的聯發科、臺積電、日月光等。美國正在集合一切可以集合的力量,力圖重構并鞏固在全球半導體產業的地位,補上制造短板,一舉將中國大陸逐出全球半導體產業鏈。美國還將通過美墨高級別經濟對話,制定一份參與跨境供應鏈關鍵部門的聯合清單和程序,以便在發生危機時保持供應鏈的連續性。美國一墨西哥一加拿大協議的競爭力委員會還將確定供應鏈的基本行業和有效方法,包括通過信息共享活動提供意見和建議,確定優先項目和政策。
此外,歐盟2022年2月8日發布了《芯片法案》,計劃投資430億歐元建立歐洲芯片產業的優勢。日本把推動半導體行業的發展作為國家重大戰略,出臺《經濟安保法案》,加速構建不依賴中國的供應鏈,確保半導體電池等重要物資的穩定供應,對于重要技術設施設備實施事先審查尖端技術研發、專利非公開等四大支柱內容,事前審查制度將涵蓋電氣、鐵路、金融等14個行業。全球重構產業鏈、供應鏈成本巨大,據美國半導體行業協會研究數據,美國要重構完整的半導體產業鏈,至少需要投資4000億至5000億美元。與此同時,由于成本驅動、疫情反彈等原因,一些產業鏈供應鏈在加快向東南亞地區轉移。2022年一季度,越南貨物出口額為891億美元,同比增長13%;3月越南貨物貿易出口340億美元,增長46%,已超過深圳的240億美元,正在追趕廣東全省580億美元的出口額。
疫情中全球集運供應鏈始終處于緊繃狀態,俄烏沖突又加劇了這一緊張局面,特別是加劇了國際物流風險。這一地區國際航運受到極大沖擊,黑海和烏克蘭港口的作業停滯,大宗商品特別是糧食和工業產品的集裝箱運輸停止,嚴重影響港口正常運作和地區經濟發展。由于俄烏沖突和西方國家制裁抑制了特定地區的經濟活動和俄烏地區大宗商品貿易及散貨、原油運輸,海運保險已將部分臨近海域排除在戰爭險之外。2022年3月1日,全球前兩大集裝箱航運公司荷蘭馬士基和意大利地中海航運同時宣布,除食品、醫療和人道主義用品外,暫停其他所有進出俄羅斯的貨物預訂服務。德國赫伯羅特、法國達飛輪船和日本海洋網聯船務,暫停俄羅斯貨物的預訂服務,以應對美國和歐洲對俄羅斯的制裁。根據Alphaliner的數據,這5家運營商總運力占全球市場的近60%。油輪行業的許多公司拒絕裝載俄羅斯石油貨物,盡管制裁并未要求他們這樣做。從集裝箱、油輪到干散貨和天然氣運輸,暫停對俄羅斯業務的公司將影響到所有航運部門,為應對局部戰爭風險,后續班輪公司或將優化貿易航線,增加比雷埃夫斯港或西北歐港口相關的替代性航線。烏克蘭和俄羅斯的黑海和亞速海水域已被添加到高風險區域,而該水域的港口是糧食和煤炭的主要貿易樞紐。由于俄羅斯、烏克蘭在全球金屬生產中處于重要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參與了全球基本原材料的出口和制造,如鎳、鈦、鈀等重要的制造業用金屬,受其影響的行業包括半導體、汽車、航空等。例如,波音、空客等飛機和航空發動機制造商需要鈦,而鈀則用于汽車排氣系統、電極和電子產品,鎳可被用于制造不銹鋼和電動汽車電池。
八、全球災害頻發與生態環境惡化
生態與環境繼續惡化,帶來的問題日漸突出,人口爆炸、資源枯竭、能源匱乏、環境污染、生態失衡等成為日益嚴重的全球性問題,人類社會和自然環境的關系失調,已經成為重要的社會政治經濟問題。20世紀50年代以來,由于人類的過度開發,全球森林資源已失去了一大半,荒漠化程度增加,土地退化等一系列問題加劇,自然界破壞嚴重,生態系統功能減弱,影響人類生存。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統計,地球上每分鐘有2500平方米森林被毀掉。近30年來,每年森林被砍伐的面積為800萬公頃,全球森林正在以平均每年4000平方公里的速度消失。全球大氣污染加劇,懸浮顆粒物、一氧化碳、臭氧、二氧化碳、氮氧化物、鉛等污染物質增加。人類過度消耗各種礦產資源,按照傳統的消耗量計算,世界石油僅夠維持50年,煤、天然氣僅夠開采200~300年。近年來,全球極端氣候災害頻發,2022年和今后數年,全人類或將面臨更大的生態災難,包括極寒天氣、極熱天氣,一些國家頻發水災、火災、旱災、風災、雪災、蝗災,氣候問題以及新冠肺炎疫情已成為國際社會為之困擾的兩大難題。
氣候環境惡化導致極端災害。近期,中科院發布全球首份2021年全球海洋變暖報告:2021年全球海洋溫度普遍升高且南大洋、地中海等海域均創下歷史記錄,這些現象都將引發更大的災難。海洋變暖后將直接影響地球南北極的冰川融化,且還會迎來海平面的上升以及雨水天氣。2022年拉尼娜現象已經形成,中東太平洋沿岸的海水溫度在下降,濕氣流北上,氣候降溫幅度很大。湯加國2022年初火山爆發,超過了1991年菲律賓火山大爆發的規模,火山巖沖高到太空2萬米,覆蓋近幾萬平方米的海平面,造成的海嘯影響非常巨大。距離此地500公里外的斐濟島,出現了高1.5米的海嘯,即便是在遙遠的美國西岸海水也上漲了0.3米。國際有關組織發布的2022年風險報告預計:未來十年,人類將迎來頻繁不斷的極端天氣、多種生物瀕臨滅絕且生態系統面臨崩潰。
日本的福島核污染與后續處理,將繼續對整個世界經濟、政治和人類生存環境產生重大影響。2011年3月11日,日本福島縣附近海域發生9.0級特大地震,地震引發的巨大海嘯襲擊了福島第一核電站,造成核電站1至3號機組堆芯熔毀,這是自蘇聯切爾諾貝利核事故之后最嚴重的核事故。到2022年,日本3·11大地震已經過去了11年,但福島核事故的影響仍在持續,核電站內的儲罐總共可容納137萬噸核污染水,已使用了95%的儲存空間,預計2023年將全部裝滿。據日本國際核退役研究所推測,在核事故中熔化的燃料棒和壓力容器內的其他物質混合起來的核殘渣,總重達880噸。福島第一核電站計劃2023年春季開始,將向海水中排放核污染水,核污染水含有銫、鍶、氚等多種放射性物質。按照日本政府和東電給出的排海方案,核污染水排放將持續30~40年。
面對生態環境對人類生存條件的挑戰,大多數風險尚沒有形成國際共識與行動方案,但在減碳方面取得了難得的進展。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國家將碳中和作為重要的戰略目標,綠色低碳發展已成為全球共識,主要國家和地區先后簽署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巴黎協定》等旨在控制氣候變化的協定。據能源與氣候智庫(ECIU)統計,全球132個國家及地區提出碳中和目標。2020年,中國向世界作出莊嚴承諾,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根據英國非盈利機構“能源與氣候智能小組”(TheEnergyandClimateIntelligenceUnit)的統計,目前國際上有126個國家和歐盟以立法、法律提案、政策文件等不同形式提出或承諾碳中和目標,其中蘇里南、不丹兩個國家由于低工業碳排放與高森林覆蓋率符合要求,已實現了碳中和目標。
九、政治動蕩與地緣格局深刻調整及演化
2022——2023年,20%的國家會產生政權更迭交替,是全球政治周期更替密集的時期。特別是2020年疫情爆發以來,多國/地區貧富差距分化加大,供應鏈斷裂造成就業失衡等問題,使選民們對于政治改革的訴求十分強烈。政權的交替,對一國政治經濟的發展起到決定性作用,而一個經濟大國、政治大國因政權交替引發的政策調整,不僅影響本國經濟,還影響著相關國家的政策走勢和經濟發展,甚至是國際社會的穩定。
一些主要國家政權更迭和局部調整,對世界秩序會帶來新的挑戰。美國將進行中期國會選舉,目前民主黨在眾議院領先11票,在參議院兩黨票數相等,如果在本次參議院選舉中,共和黨落敗,執政的民主黨將控制參、眾兩院,拜登在后兩年估計會發布更多的法案。如果民主黨失敗,拜登后兩年的執政將受共和黨掣肘,這將為2024年美國總統大選埋下伏筆。作為歐盟三強的法國、意大利和德國全部換屆。法國現任總統馬克龍勝選,成為20年來首位連任的法國總統,但他將面臨一個“分裂”的國家和脆弱的歐盟,以及在6月國會選舉中保持多數席位的戰斗。他的競爭對手是參加過上屆總統競選的勒龐,她明確主張一旦當選就退出北約,與俄羅斯交好,雖然沒有當選,但也成為攪動歐洲乃至西方世界的一股力量。韓國總統選舉和日本上議院選舉,印度總統選舉和澳大利亞的上下院選舉,都會使地緣關系發生調整。政權更迭影響比較大的國家是德國、法國、韓國、菲律賓、埃塞俄比亞、伊朗等。其中,韓國新任總統尹錫悅執政后將重建韓美同盟,強化全方位的戰略同盟關系,同時“發展相互尊重的韓中關系,打造面向未來的韓日關系”“把大韓民國打造成在國際社會中有作為,盡責且受人尊敬的國家”,將把韓日兩國的共同利益和兩國未來一代青年的追求作為重點。一些國家政治動蕩,如阿富汗、緬甸、烏克蘭等,也會對世界格局特別是世界經濟造成影響。
地緣格局將繼續加快調整。由于美國的利己主義和小團體主義,加大重構盟友體系步伐,力推西方中心論、白人至上、美國第一、美國再次偉大等價值觀,全球再次出現政治極化的趨勢。世界秩序的形成和選擇,幾百年來從沒有擺脫西方主導的世界秩序調整與演化,從“羅馬治下的和平”到“大英治下的和平”,再到“美國治下的和平”,沿著“新羅馬”、新帝國、新霸權的冷戰思維軌跡,不斷在不同的國度進行霸權轉移。一些霸權國家絕不會輕易退出歷史舞臺,其越走向衰落就越表現出恐懼、恐怖與瘋狂,甚至不惜推翻他們曾經構建的體制機制規則和秩序。比如近年美國主導構建的美日印澳四方機制、美英澳三方安全聯盟、五眼聯盟、藍點網絡計劃、美印以阿“新四方安全對話”機制等,比如美國主導的北約5次東擴,比如美國發動的歷次戰爭。可以說目前處于霸權地位的美國,是破壞世界秩序的動亂之源、戰爭之源、災難之源。
近些年來,西方價值觀和西方所謂民主政治以及西方政治體制式微,世界必須回歸正常的國際秩序,開創面向未來的公平、公正、公開、合理、透明、可預期、可持續的世界秩序,與西方主導的所謂“普世價值”“文明價值”“民主”等價值觀進行博弈將是一種新常態。地緣格局的變化,要么是以美國為中心的地緣政治、經濟、外交關系的重構,要么是一批發展中國家和中小國家崛起,對世界格局變化起到重大推動作用。當然,也包括處于中間地帶的中等強國,目前也在加快構建各種類型的盟友體系,例如土耳其、墨西哥、印度尼西亞、韓國、澳大利亞等國家,都在尋求展現國家力量上有所行動。
過去幾十年,是經濟全球化高歌猛進的時期。在這個過程中,蘊育的矛盾問題與發展動力都在不斷發酵,以疫情為契機,以俄烏戰爭為轉折點,全球化的鐘擺開始擺向另外的一端。必須看到,全球化在向前推進的時候,固然充滿矛盾和沖突,但全球化的退潮將會帶來更大的風險。
十、影響世界格局最大的變量仍是中美關系
美國是世界上排在第一位的發達國家,中國是世界上排在第一位的發展中國家,美國和中國是世界上第一大經濟體和第二大經濟體。中美兩國的GDP占全球的40%,制造業產值占40%,作為世界貨幣兩國總計占IMF一籃子儲備貨幣特別提款權(SDR)比重為全球的55.66%。近10年以來,世界經濟增量中的80%是來自美國和中國。2021年,中國占世界經濟增量的30%左右,美國占世界經濟絕對量的24%。美國2021年GDP總量為23.04萬億美元,同比經濟增速為5.6%,預計2022年將下降至的3.7%。2008年以來,中國是世界增量中的火車頭,是世界經濟穩定之錨,在疫情中尤其如此。與此同時,中國經濟總量占美國經濟總量的比重從1978年6.3%上升到2021年的77%,中國占世界GDP的比重已經達到18%,到2025年將上升到20%以上,到2035年將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經濟總量最大的國家。美國仍是世界上經濟強國、科技強國、網絡強國、軍事強國,如果美國能夠妥善地處理好大國之間的關系,特別是中美關系,同時如果能夠很好地解決其國內的矛盾和問題,美國的強國周期將會繼續延續。可惜的是,美國正堅定不移地走在相反的道路上。
隨著中國的快速發展與國際影響力日益提高,從經濟實力、科技實力、軍事實力到文化影響力,越來越得到國際社會的認同。在世界的東方,中國這個擁有14億多人口的文明古國,正在現代化道路上闊步前行。中國以自己的行動多次向世界昭示,中國始終不渝走和平發展道路,在堅持自己和平發展的同時,致力于維護世界和平,積極促進各國共同發展繁榮。中國領導人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提出和平共處5項原則與共商共建共享的“一帶一路”重大倡議,在中國實現現代化和富民強國、為世界文明進步作出更大貢獻的同時,展現出中國道路、中國制度、中國文化、中國理論的力量與魅力。一個14億人口的大國,在辦好自己國家事情的同時,以更寬廣的胸襟、和平發展的方式、造福世界各國人民的行動,展現了不同于歷史上任何一個霸權國家的風采。這理應得到各國及廣大人民群眾的理解、贊美和支持,但卻被霸權國家懷疑、恐懼和瘋狂打壓。美國的戰略重點逐漸轉移到亞太和“印太”地區,把中國作為最大和唯一的戰略競爭對手。盡管中國一讓再讓,以維持大國間斗而不破的局面,不使中美關系走向對抗甚至冷戰。而美國卻步步緊逼,對華遏制不斷升級,從奧巴馬到特朗普再到如今拜登政府,在美國的地區大國遏制政策中,中國上升為首要的遏制對象,俄羅斯則退居其次。
美國拜登政府繼承和發展了特朗普的戰略與政策,不僅繼承特朗普對華貿易戰的政治負資產,而且迅速延伸到科技戰、供應鏈之戰、冬奧會之戰、意識形態之戰、地緣政治經濟外交格局之戰,更深度地干預中國內政,力圖挑起中國內部裂隙。美國布局重構全球盟友體系,重構基于意識形態的產業鏈供應鏈體系,最近推出了印太經濟框架并付諸行動,矛頭直指中國。美國正在推動其他國家和地區與中國的經濟割裂,特別是俄烏沖突之后,美國借機逼壓中國參與制裁俄羅斯,謀劃對中國開展次級制裁,必然把高度關聯的整個世界撕裂。如果世界形成兩套體系、兩個陣營,相當于毀掉了全球70多年形成的格局,世界將開啟新的冷戰狀態,經濟全球化將因為兩個大國的對抗對峙遭到肢解。
根據美國財政部公布的數據,在過去20年中,美國實施的制裁數量增長了10倍。特朗普任期內實施的制裁高達3800項,相當于平均每天3次揮舞“制裁大棒”。近幾年受制裁最多的國家是中國,俄烏戰爭后,俄羅斯成為受制裁領域最多、程度最深、力度最大的國家。實際上美國的這種經濟武器,本質上是維護美國霸權利益的國內法律,并不是國際通行的法律規則,具有極大的非理性、非法性和非正義性。
中美建交幾十年來,兩國經濟已經深度交織和相互嵌套,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緊密聯系,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深度鏈接,目前在華美資企業已達7萬家之多,年銷售額高達8000多億美元,比中美貿易總額還高出1000多億美元,尤其是美國企業需要中國的產業配套能力和巨大的人力資本市場。根據中國美國商會和普華永道發布的《2022年中國商業環境調查》數據顯示,約60%的美國在華企業2021年在中國實現盈利,2/3的公司計劃2022年增加在華投資,近2//3的公司把中國列為世界第一或前三名的投資目的地。美國和中國生活在共同的星球上,都是擁有核武器的超級大國,也將溫室氣體排放到同一個受限的生物圈中,更是產業鏈供應鏈高度嵌套、相互依賴的國家,其中任何一個國家都可以靠自己的力量毀滅對方、毀滅世界,但要建設更加和平美好的世界,就需要兩國相向而行。處理中美關系的底線是:無論相互競爭多么激烈,甚至相互多么充滿敵意,但最終結局是扼殺對方就等于殺死自己。必須珍視中美建交后幾十年發展的經濟聯系與人民之間的往來,其中一個國家想要實現自身的國家利益,哪怕迫不得已也要向對方尋求共存之道。這就是中美關系面對的現狀,這也決定了中美間的競爭關系決不能走向冷戰。冷戰是一道經濟的“鐵幕”,是一道國家之間和平相處的“鐵幕”,是一道推動世界走向分裂的“鐵幕”。
中美兩個大國都是聯合國常任理事國和核大國,都是在世界舞臺上舉足輕重的國家。美國是全球最大的發達國家,中國是全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美關系已經超過了雙邊的意義,具有全球性的溢出效應,對世界經濟、世界和平發展、人類前途命運都會產生重大影響。中美關系的處理與走勢,對于世界格局演化是最大的變量,如果兩國合作對世界經濟乃至全球格局會產生正向推動作用,而兩國對抗則將對世界經濟會產生巨大沖擊。假如美國非要繼續沿著錯誤的道路,逼迫盟友和世界其他國家在中美之間選邊站隊,同時用盡一切辦法挑戰中國底線刺激中國,假如在中國周邊爆發了類似俄烏戰爭的臺海戰爭或者其他戰爭,最終的結局不是美國說了算,而是中國和世界正義的力量說了算。不僅將加快美國的真正衰落,而且必將使美國跌入萬劫不復的深淵,絕不會是簡單地再現“西貢時刻”“阿富汗時刻”,而是將全面崩盤,將曾經的一個世界強國和大國變成北美一個二流甚至三流國家,也不排除美國的解體、美元的解體、北約的解體、美國盟友體系的解體。
中國始終在歷史的正確一邊,尋求和平發展的道路沒有錯;中國為本國和世界絕大多數人民服務,使人民脫離貧困的道路沒有錯;中國通過共建“一帶一路”為更多的國家尋求和創造發展機遇沒有錯;中國在抗擊疫情中人民利益至上、生命至上的做法沒有錯!世界人民可以看到,中國在修橋架路,推動世界互聯互通,推動各國之間相互尊重和平共處;而美國在挑動戰爭,發動顏色革命,干預一個又一個國家的內政,打擊或摧毀一個又一個與美國利益有沖突的國家。天下苦美久矣!美國應該有明智的政治家、明智的戰略家和明智的人民,拉住由昏庸政客駕馭的戰車,減緩美國走向衰退的進程,使美國回歸國際社會大家庭,重新成為受人尊敬的偉大國家,而不是世界的棄兒和歷史潮流的棄兒。
【陳文玲:中宏觀察家、長安街讀書會成員,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總經濟師,深圳公管學院特聘教授、改革創新干部學院聯席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