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玲:影響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全球格局演化的十大變量
- 發布時間:2022-06-10 09:09:54
- 來源: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
【編者按】在當前國際形勢風云變幻、世界不確定性顯著增多的背景下,我們要從林林總總的表象中把握整體、全局和本質,發現那些影響世界格局演化的變量:俄烏戰爭是影響當前世界格局的重大變量;新冠肺炎疫情仍然肆虐影響世界經濟復蘇;世界經濟復蘇基礎脆弱極可能再次陷入衰退;高通脹會持續推高一些國家生產生活成本;金融風險加劇有可能爆發全球性金融危機;全球性債務高企增加實施財政政策難度;全球供應鏈斷鏈與供應鏈重構的風險巨大;全球災害頻發與生態環境惡化對人類生存造成重大挑戰;政治動蕩與地緣格局深刻調整及演化影響國際社會穩定;影響世界格局最大的變量仍是中美關系,兩國合作將推動世界經濟發展,兩國對抗則會對世界經濟產生巨大沖擊。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是習近平總書記站在人類歷史進程的高度,清醒把脈人類歷史發展方向和世界發展大勢,以大國領袖的擔當,對世界發展大勢做出的重大戰略判斷,是指視野更為宏大、內涵更為豐富的人類社會演化的趨勢和呈現的總體狀態。在當前國際形勢風云變幻、世界不確定性顯著增多的背景下,我們要端起洞悉當今世界的顯微鏡和縱觀歷史的望遠鏡冷靜觀察,從林林總總的表象中把握整體、全局和本質,發現那些影響世界格局演化的重要變量,不僅從當前還要從中長期把脈人類歷史發展大勢,從而把握世界格局演進規律,在錯綜復雜的形勢下保持戰略定力,在變幻莫測的世界中贏得戰略主動。
2021年是黨和國家歷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新征程。2022年是非常特殊的年份,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序幕年,將奠定未來5~10年的重要基礎。世界原來可能在5~10年逐步發生的事件,將在2022和2023年集中爆發或者產生。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指出:“我們正處于萬丈深淵的邊緣,而且朝著錯誤的方向前進,我們的世界受到的威脅和分歧從來沒有如此之大,我們在有生之年面臨著最嚴重的一系列危機。”這樣的判斷絕不是危言聳聽。世紀疫情、俄烏沖突、大國博弈、氣候變暖、環境惡化、治理失序與科技革命加速,一批發展中國家和中小國等崛起疊加交集,將大大加速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一、俄烏戰爭是影響當前世界格局的重大變量
習近平總書記前幾年就指出,我們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從2020年開始作了微妙調整,“我們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2020年出現了延續至今的世紀疫情,2022年俄烏戰爭風云驟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序幕已拉開,第一幕劇情就相當復雜曲折激烈,過去兩年全球抗擊疫情,大家都很艱難,但各國基本向著一個目標與病毒打仗。2022年初劇情轉換,集中在歐洲大陸上演。未來5~10年可能要發生的一些變化,在這一兩年集中爆發,舉目世界,驚心動魄。
俄烏戰爭不斷升級,實際上這場戰爭已經不是俄羅斯和烏克蘭的問題,而是關系到整個歐洲、美國乃至整個世界格局演化的轉折性事件。它既是二戰后東西方對抗對峙冷戰的延續,也是當今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的重大變量;既是大國關系競爭、博弈、調整、演化以戰爭形式的集中爆發,也是中美俄歐印等多方乃至所有卷入戰爭或者面對戰爭選擇的真實態度;既是國際上主要大國的比拼和較量,也是人類兩種命運、世界兩種前途的殊死斗爭。戰場雖然在烏克蘭,但戰線在全世界,背后的美國、北約以及盟友國家無不摩拳擦掌,配合戰場在全球上演輿論戰、信息戰、金融戰、能源戰,對俄羅斯進行史無前例的最嚴厲、最猛烈的全方位制裁。全世界的人民都希望戰爭盡快結束,使那些無辜的受戰亂影響的難民和災民早日擺脫戰爭的苦難。很多人從內心又希望能夠打出一個勝負,在正義與非正義的各種力量比拼中,正義戰勝邪惡,建設有利于長治久安的、和平發展的、更加公平的世界秩序與規則。世界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糾結。這場戰爭可能沒有贏家,參戰的兩個國家,在戰爭中都可能是輸家,但必須要深究戰爭的起源,譴責那些導致戰爭和鼓動戰爭的真正“邪惡軸心”。
世界上一戰、二戰都是在歐洲爆發,1945年重建國際秩序,美國主導推動了聯合國、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三大機構的建立,從此奠定了戰后76年以和平發展為主基調的國際治理框架、國際秩序、國際規則。雖然是以美國為主導,以西方為主體,有利于當時的國際分工和交易,形成對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整體利益的維護,但是這種國際秩序延續了76年,也保證了世界和平發展的大勢。從70多年看,世界上發生的戰爭只是局部的、片段的,發生在少數國家和地區;和平是主流,是主導,是總體上的國際外部環境。2002年,基于此大背景,黨的十六大作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判斷,未來20年是中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
二戰以后的國際秩序、國際治理、國際規則、國際標準,總體上對整個人類發展有利,對維護世界和平秩序有利,對發達國家通過在發展中國家攫取利益積累財富有利,對構建全球產業鏈、供應鏈、服務鏈、價值鏈形成全球新的經濟布局、產業布局有利,對形成全球新的、比較穩定的地緣政治、經濟、外交格局有利,二戰后穩定的國際新秩序是對世界和人類最大的貢獻。正因為如此,戰后76年才是世界經濟、世界貿易、世界制造業發展最快的時期。自20世紀后半世紀以來,一大批國家脫離殖民地,從受宗主國壓迫地位成為獨立的國家,盡管它們大都是中小國家、貧困國家、發展中國家,但通過比較穩定的戰后秩序,不斷進行經濟重構、產業鏈重構,都不同程度獲得了發展。中國1949年建國,印度1947年建國,一大批陸陸續續建國的獨立國家,實際上都是戰后國際秩序建立和穩定的受益者。而現在破壞并企圖摧毀它的正是當初建立穩定國際秩序的主導者與維護者,美國作為冷戰結束后最大的世界一極,正在不斷創造破壞國際秩序新的“業績”。
以俄烏戰爭為例,美國利用各種方式擠壓、激怒俄羅斯,逼迫俄羅斯絕地反擊,目的是“一石四鳥”:一是發戰爭財。美國有4000多個軍工復合體,美國在歷史上只有16年沒有戰爭,其他230多年都在打仗,眾多軍火供應商需要不斷發生的戰爭創造需求。同時制造能源危機,切斷俄羅斯和歐洲能源供給關系,搶奪歐洲的能源市場。二是企圖在歐洲挑起第三次世界大戰,用烏克蘭做棋子,用北約的整體力量圍剿俄羅斯,并且配合美國貨幣政策,使全球資本加快向美國回流,轉嫁美國的債務風險和通脹風險,這和當年希特勒發動二戰的背景有點類似。三是重創俄羅斯,對沖中俄已經形成的戰略互信和在此基礎上對世界產生的根本性影響,進行各個擊破。四是切斷俄歐之間的關系,使雙方徹底決裂。正如美國總統拜登所說,要讓俄羅斯成為世界的棄兒,世界的孤兒。他們認為,如果歐洲板塊切斷了與俄羅斯的聯系,加上美國及其盟友體系以空前嚴厲的手段全面制裁和圍堵,并逼迫其他國家選邊站隊,共同譴責和制裁俄羅斯,俄羅斯就真的就會成為世界上的棄兒。
北約5次東擴也好,挑起俄烏戰爭也好,背后的始作俑者都是美國。特別是這次美國策劃并挑起戰爭,戰爭爆發后用各種方式支持烏克蘭與俄羅斯對打,一旦雙方談判取得進展,美國、北約就在背后拱火澆油。2021年底以來,在俄烏矛盾加速惡化之際,美國非但沒有緩和緊張局勢,反而抓緊向烏克蘭提供軍火援助,培訓烏克蘭軍隊,向波蘭等周邊國家增兵。俄羅斯提出的安全保障建議繼續遭到美國和北約忽視,新明斯克協議遲遲未能有效執行。2022年4月初,美國拜登政府向國會提出2023年軍費預算上升至8133億美元,美國軍費連續5年都在7000億美元以上。美國要加快美元的回流,轉嫁通脹危機、債務危機,還有面臨的國內分裂危機等一系列其自身難以解決的問題。以前通過美元、美債等經濟手段可以轉嫁矛盾和問題的經濟武器正在逐步失靈,正在被世界各國識破,難以大規模轉嫁,最后轉嫁的唯一通道就是戰爭。不管是臺海,還是俄烏,美國都一定會繼續挑動戰爭升級或者發動新的戰爭。
但戰爭改變了歐洲甚至整個世界的戰略態勢和走向。從戰略大變局、大格局看,包括烏克蘭、俄羅斯、美國、北約、歐盟等卷入烏克蘭危機和對俄羅斯進行制裁的相關各方,以及世界經濟特別是歐洲經濟,都將跌入戰爭陷阱——“烏克蘭陷阱”。
二、新冠肺炎疫情仍然肆虐影響世界經濟復蘇
世紀疫情給世界經濟和人類生存及交流帶來了重大影響,全球疫情依然在高位運行,奧密克戎毒株的高傳染性和隱蔽性提升了防控難度,一些地區的死亡人數再現高峰。新一波疫情對多國經濟社會生活造成嚴重沖擊,人類仍未完全了解新冠病毒,無法預測這種病毒將如何進化。
新冠病毒仍在變異,更多新變異毒株如XE、XL、BA.4/5都已悄然出現。目前全球95%確診的人感染的都是奧密克戎。根據Worldometer實時統計數據,截至2022年5月4日,全球累計確診新冠肺炎病例達5.13億例,累計死亡病例達到625.06萬人,死亡率1.2%;全球單日新增確診病例47.81萬例,新增死亡病例1673人。德國、美國、韓國、澳大利亞、日本是新增確診病例數最多的5個國家;俄羅斯、韓國、泰國、意大利、希臘是新增死亡病例數最多的5個國家。美國累計確診和死亡病例最多,累計確診超8324.01萬例,死亡超102.15萬人,分別占全球約16.22%和16.34%,確診死亡率為1.2%。其后是印度和巴西,累計確診分別超4308.84萬例和3048.24萬例,死亡分別超52.39萬人和66.37萬人。這三個國家合計確診和死亡病例數占比均達到全球的1/3以上。雖然全球范圍內新冠肺炎疫情的死亡率下降了,但是確診病例急劇上升,一些國家和地區非常嚴重。4月初,世衛組織(WHO)提醒所有人,感染奧密克戎后還是有很大的風險,在其變異毒株帶來的最新一波全球大流行后,下一個變異毒株是什么,是否會增加傳染性,對疫苗和自然感染的免疫逃避能力以及是否有更強的致病性,均無法預測。目前,占領全球主導地位的是奧密克戎的子變體BA.2,占全部基因測序的94%,這種變異病毒是最初的阿爾法和貝塔毒株的變種,傳染性是最初毒株的4倍,逃避抗體的能力是最初毒株的40倍。WHO特別提醒,須謹慎解讀其疫情周報反映出的趨勢,因為一些國家逐步改變檢測策略,統計數字比實際情況低。其評估:盡管奧密克戎毒株致病性降低,但確診病例大幅增加導致大量患者住院,讓醫療系統進一步承壓。“在有些國家,死亡數字與之前的峰值相似或更高”。英國innews發表文章,在2021年11月時,英國政府提出了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結束的三種可能情景。樂觀情景:2022——2023年結束,這被認為是恢復新常態的最早時間框架;中間情景:2023——2024年結束,這被認為是最有可能的;悲觀情景:持續到2026年,這將是人類面臨最困難的情況。
因此,疫情當前狀況和未來走勢也是一個影響世界格局的大變量,到底是采取歐美國家的方式放開管控任其發展,還是中國式的動態清零,這兩種選擇對世界各國的經濟、政治、外交和人員往來等各個方面的影響將非常之大。筆者認為,從疫情開始,歐美還有其他一些國家并不是不想動態清零,而是沒有這樣的體制、機制、能力、執行力和人民群眾的配合度,不可能實現中國式的動態清零。在不少國家,戰勝疫情并非出現拐點。以美國為例,雖然拜登總統宣布美國疫情已經結束,并且取消口罩令、關閉新冠監測點,4月份美國多州新冠確診病例數攀升,成為新增死亡病例數最多的國家之一,每日新增死亡病例在500人左右。韓國放寬防控政策與措施后,多日新增確診病例數超過10萬例,確診感染學生數量成倍增加,除學生和兒童外,“躺平”政策對老人、有基礎疾病者和免疫受損人群等群體造成了極大風險。目前,韓國醫療系統承壓嚴重,各行各業都被疫情波及。據韓聯社報道,截至4月8日,韓國累計確診病例1498.3萬例。據德國聯邦疾控機構羅伯特·科赫研究所發布的最新統計數據,德國累計新冠肺炎確診病例達2244.1萬例,4月8日新增17.5萬例確診病例。法國公共衛生部門公布的數據顯示,法國4月8日新增14.3萬例確診病例,累計確診病例逾2669萬例。2月末宣布實施“與新冠共存”計劃的英國,其醫療系統正承受前所未有的壓力,英國統計局4月發布數據顯示,約有170萬人(占英國人口的2.7%)患有新冠長期后遺癥。盡管如此,據中國網報道,進入2月份以來,全球超過60%的國家和地區開放或者計劃放寬出境游,75%以上的地方都放開了入境限制。
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如何應對和選擇,穩妥論證恢復經濟加強國際交往的實際步驟及尺度,同時防止疫情反彈,這對我們將是重大考驗。當前大部分國家采取了“躺平”抗疫模式,假如中國采取這樣的方式,較之動態清零的方式,人們肯定更難以接受這樣高的患病人數和死亡人數。兩者之間權衡,在難以確定醫療手段和醫療資源能否支撐救治需求和病毒不斷變異快速傳染之間,不得不在一定時段選擇現有抗疫方式,盡管這肯定會影響到經濟增長和人們的正常生活。
過去兩年,中國的硬核防疫政策和抗疫成果令世界驚嘆,成功抗疫保住了國家的財富。中國防疫直接成本約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總量的0.4%,大幅低于“躺平”國家。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評估結果顯示,中國支出和收入損失占GDP比例為4.8%,而美國、英國的支出和收入損失占比分別為25.5%、19.3%,遠超中國。這是中國在抗疫中積累的寶貴經驗和重大競爭優勢,和中國相鄰的東南亞各國大多借鑒了中國的防疫政策,使亞太地區成了全世界疫情控制得最好的地區。在新形勢新變化下,中國能否把既有優勢轉化為新的增量優勢,這不僅是當前大國競爭博弈中至關重要的籌碼,也是能否保持世界經濟增長引擎動力不減的關鍵。4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分析研究當前經濟形勢和經濟工作。會議強調,疫情要防住、經濟要穩住、發展要安全,這是黨中央的明確要求。必須根據病毒變異和傳播的新特點,高效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堅定不移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堅持外防輸入、內防反彈,堅持動態清零,最大程度保護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最大限度減少疫情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
在全球普遍采取放開抗疫管控措施之前,一方面,中國內防反彈、動態清零的政策必須更加精準,避免出現抗擊疫情中的由于一些地方的形式主義等造成的次生災害,避免市場失靈疊加政府失靈,講求速戰速決,用好中醫藥這種幾千年創造出戰勝瘟疫的特效醫藥,中西醫結合,最大程度減少對經濟和正常生活的影響。另一方面,應對疫情產生的影響和疫情防控手段,特別是有效的疫苗、藥物使用后降低死亡率和患病癥狀,及時進行科學評估。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做好后疫情時代放開的準備工作。加快推出更快更準的檢測技術,加速推出廣譜疫苗和口服特效藥,為恢復正常的生產生活秩序和國際交往做好準備。在有效管控的同時,積極創造條件,有序推動經濟社會秩序恢復常態,盡早恢復國際交往,避免在全球放開的大環境下形成戰略被動,失去中國在抗擊疫情斗爭中積累的先發優勢,適時調整策略,贏得和創造新的優勢,保持世界經濟增長穩定之錨的基本盤。
三、世界經濟復蘇基礎脆弱極可能再次陷入衰退
原本2022年世界經濟已經進入復蘇之勢,盡管復蘇基礎還極其脆弱。根據世界銀行、IMF年初預測,2022年所有發達經濟體的產出都將全面復蘇。世界銀行2022年1月11日發布《全球經濟展望》數據,2022年全球經濟增長將從2021年的5.5%下調至4.1%,2023年進一步下調至3.2%。聯合國1月13日發布《2022年世界經濟形勢與展望》報告預測,全球經濟2022和2023年將分別增長4%和3.5%。世界銀行預測,2022年印度、伊拉克、孟加拉國、菲律賓、馬來西亞、越南、印度尼西亞、沙特阿拉伯、卡塔爾、阿聯酋、泰國、巴基斯坦、伊朗和土耳其將分別增長8.7%、7.3%、6.4%、5.9%、5.8%、5.5%、5.2%、4.9%、4.8%、4.6%、3.9%、3.4%、2.4%、2%;中國將增長5.1%,處于中位水平。兩個機構都預測,世界經濟將在2021年基礎上有所下降。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的增長率,預計將從2021年的6.3%下降到2022年的4.6%和2023年的4.4%,雖然仍高于發達經濟體,但產出仍將比疫情爆發前低4%。發達經濟體的增長率預計將從2021年的5%下降到2022年的3.8%和2023年的2.3%。
俄烏沖突發生后,主要國際組織、著名智庫和經濟學家進一步調低了對世界經濟增長的預期。聯合國貿發會議率先調低了世界經濟增長速度,該組織在2022年3月24日發布報告預計,2022年全球經濟增長前景惡化,將全球經濟增長預測從3.6%下調至2.6%。4月12日,世界貿易組織(WTO)將對2022年全球經濟增長的預測從4.1%下調至2.8%。4月18日,世界銀行將對2022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測從4.1%下調至3.2%。4月19日,IMF發布《世界經濟展望報告》預計,2022年全球經濟將增長3.6%,較1月預測值下調0.8個百分點。其中,發達經濟體2022年預計將增長3.3%,較此前預測值下調0.6個百分點;2023年預計將增長2.4%,較此前預測值下調0.2個百分點。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2022年預計將增長3.8%,較此前預測值下調1個百分點;2023年預計將增長4.4%,較此前預測值下調0.3個百分點。2022年和2023年,美國經濟預計將分別增長3.7%和2.3%;歐元區經濟將分別增長2.8%和2.3%;中國經濟將分別增長4.4%和5.1%。
總體看,2022年全球經濟增長呈現K字型的分化趨勢。經濟增長仍然非常脆弱,充滿不確定性,如果戰爭進一步升級和美國等國家對俄羅斯制裁加劇,不排除全球經濟會出現比2020年衰退程度更深的狀況,有可能世界經濟進入新一輪低增長或負增長的衰退周期。IMF預測,2022年俄羅斯GDP將下降8.5%,2023年將下降2.3%;烏克蘭GDP預計將收縮35%。
如果戰爭進一步升級,俄羅斯所受制裁和反制裁進一步升級,將對俄羅斯、烏克蘭、歐盟、英國和對俄烏能源糧食等依賴程度高的國家的經濟形成持續性打擊。俄羅斯央行2022年3月初宏觀經濟調查顯示,2022年俄羅斯通脹率將上升到20%,到2023年可能將降至8%;俄羅斯經濟部預測,2022年俄羅斯國內GDP將萎縮8.8%。目前美歐等國家對俄羅斯制裁累計已經超過9000多項,其中從2月24日至4月20日就增加了6000多項。較為悲觀的預測是,2022年俄羅斯經濟將下降12.4%。美國總統拜登4月6日在華盛頓北美建筑工會全國立法會議上表示,制裁可抹去俄羅斯15年經濟增長的成果。同時,歐盟2021年41%的天然氣來自俄羅斯,對俄羅斯制裁升級也會增加歐元區內部“伴隨通脹大幅上升而出現經濟衰退的可能性”。歐盟對俄羅斯能源依賴較強的主要國家,很難達到年初預測的4%增長速度,且整個歐洲都可能出現能源危機、糧食危機和難民危機。由表2可知,2022、2023年德國、法國、意大利、西班牙GDP增速預測值都大大低于年初預期。美國商務部4月28日數據顯示,美國2022年第一季度GDP折合成年率下降1.4%,這也是2020年疫情之后美國經濟首次出現負增長;中國第一季度GDP增速為4.8%,但面臨著需求收縮、供給沖擊、疫情反彈和預期減弱的四重壓力。
2022年2月21日WTO發布的數據顯示,繼2021年貨物貿易量強勁反彈之后,2022年初全球貨物貿易額增長勢頭減弱,全球商品貿易量將增長3.0%,低于之前預測的4.7%。俄烏戰爭和戰爭制裁引發的連鎖效應將逐步發酵,會整體拖累世界經濟增長,全球不排除回到2020年負增長的水平,經濟增長跌落的幅度也許會更深。一些受疫情和戰情影響嚴重的國家,經濟則可能陷入大衰退。
四、高通脹會持續推高一些國家生產生活成本
無論是從全球還是從發達經濟體來看,通脹率都處于2008年以來的最高水平。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的通脹率達到2011年以來的最高水平。本來隨著美元加息和美聯儲資產負債表縮表,大宗商品價格有可能緩慢回落,但全球大部分國家高通脹從生產價格指數(PPI)轉移到消費價格指數(CPI)的時滯期剛剛到來,會呈現PPI下降與CPI上升的交叉局面,盡管通脹風險短期內不會完全結束,CPI上漲預測將會持續到2023年,但還可以控制在一定水平。俄烏戰爭疊加美國上一輪瘋狂“撒錢”,全球性通脹將“高燒不退”。
重要經濟體創幾十年來最高通脹水平。2022年2月,美國、德國、英國、俄羅斯、印度、意大利、加拿大、西班牙、土耳其、荷蘭、阿根廷、南非等近百個國家通脹率都創下歷史新高,超過5%。美國3月通脹率高達8.5%,創1982年以來的歷史新高,全年通脹率可能高達10%;歐盟一季度通脹率達到7.5%,創二戰以后的歷史新高;德國3月通脹率達到7.3%,創40年以來的新高;土耳其、阿根廷2月通脹率超過50%。德國2月PPI高達25.9%,法國增幅達到22.2%,印度超過13%,英國為10.1%,美國為10%。通脹率持續飆升的國家居民生活成本大幅上升,底層民眾叫苦不迭,根據穆迪公司最新報告,通貨膨脹使美國家庭每月多支出300美元,一年多支出3600美元。歐盟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月歐元區能源價格按年率計算上漲44.7%,是推升當月通脹的主因。3月3——9日,德國、法國、英國等主要西歐國家的電力現貨市場,均價在400歐元/兆瓦時至500歐元/兆瓦時附近高位波動,是上年同期的8到10倍。日本企業商品物價指數漲幅創約41年來最高,企業間進行交易的商品價格正在上漲。日本銀行(央行)3月10日發布的數據顯示,2月企業商品物價指數比上年同月上漲9.3%,漲幅創自石油危機產生影響的1980年12月(漲10.4%)以來的最高水平。
全球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上漲。2021年,22種有色大宗商品環比年均漲幅為62.64%,其中10種有色商品高于平均漲幅。鎂、氧化鐠、鐠釹氧化物、鐠釹合金這4種商品2021年漲幅超過100%。能源價格漲幅更加離譜,同期,美國西德克薩斯輕質中間基原油(WTI)價格上漲430%;布倫特原油價格上漲350%;天然氣價格上漲了307%。衡量全球主要大宗商品強弱的彭博大宗商品指數同期上漲了108.7%。世界銀行4月26日發布大宗商品市場展望報告稱,過去兩年能源價格的上漲是1973年石油危機以來最大漲幅,食品價格的跳漲是2008年以來最大上漲,預計2022年食品價格將繼續飆升22.9%,小麥價格可能上漲40%。受俄烏戰爭影響,以及西方國家對俄羅斯制裁的擴大升級,全球市場反應劇烈,避險情緒加重,黃金、石油、天然氣、農產品等價格一路飆升,運輸價格暴漲。截至2022年3月15日,波羅的海原油運價指數(BDTI)和波羅的海成品油運價指數(BCTI)分別升至1279點和1032點,自沖突爆發后分別上漲375點和336點,漲幅41.5%和48.3%,同比增長75.9%和82.3%。新加坡大華銀行預測,2022年二季度黃金價格為2100美元/盎司,三季度為2150美元/盎司,四季度將達到2200美元/盎司。疊加戰爭、疫情、供應鏈斷鏈和一些國家“躺平”等因素,石油天然氣價格達到了歷史天花板。2022年一季度布倫特原油價格上漲39.6%,油價曾在3月7日達到每桶139.13美元;天然氣價格比上年翻了10倍還多,最高時漲至3500歐元/千立方米。2022年,世界石油需求達到10045萬桶/日,增長約300萬桶/日,美西方國家政府準備未來6個月內釋放2.4億桶戰略石油儲備,但杯水車薪,僅能滿足全球不到3天的需求量。因此,美國一方面要求歐洲嚴厲制裁俄羅斯,使歐洲來自美國的天然氣占比不斷提高;另一方面增加從俄羅斯進口的油氣資源,3月底至4月初,美國從俄羅斯購買石油量增加了43%,日進口俄羅斯石油達到10萬桶,而俄烏沖突前美國平均從俄羅斯進口6萬~7萬桶。
歐洲是受俄烏沖突影響能源價格和糧食價格上漲最快的地區。根據調查國際數據供應商路孚特數據,歐洲已連續4個月成為美國液化天然氣(LNG)最大的出口目的地,其中1月份725噸、2月份640噸、3月份743噸,約占美國出口量的65%,超過俄羅斯管道氣5倍,價格則是俄羅斯管道氣的3倍,導致歐洲天然氣價格暴漲近8倍。美國LNG預計2022年產能約1億噸,同比增長20%左右,出口量成為世界第一位,汽油平均價格在3月初的一周內上漲超過了10%,飆升至2008年以來的新高。美國2021年能源價格同比上漲25.6%,汽油價格同比上漲38%。美國勞工部的數據顯示,通脹正在從商品到服務各個領域蔓延。美國2022年2月食品價格,環比上漲1%,是自2020年4月以來的最大環比漲幅;同比上漲7.9%,是1981年以來最大同比漲幅。此外,住房成本環比上漲0.5%,同比上漲4.7%;運輸服務環比上漲1.4%,同比上漲6.6%。
與此同時,糧食食品價格居高不下。國際糧食署數據顯示,從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至2022年3月,全球谷物價格指數漲幅超過65%。其中,小麥期貨價格自2020年初上漲了125%;玉米期貨價格上漲了150%。2021年國際糧價上漲了28%,達到近10年以來的最高水平。2022年2月,聯合國糧農組織全球食品價格指數已突破2011年高位,奶類、谷物、植物油油脂等食品價格持續走高。俄烏沖突加劇,全球糧食食品價格一路飆升。全球19%的大麥、14%的小麥和4%的玉米產自俄羅斯與烏克蘭,兩國小麥出口量占全球出口量1/3,玉米出口量占20%。目前全球糧食價格在2021年基數上快速提升,小麥價格已上漲90%以上。俄羅斯還是全球最大的化肥出口國,占全球市場供應量的13%,氮磷鉀三種化肥出口貿易值均位居世界前三位,目前全球化肥價格已經上漲300%。據聯合國統計,在俄烏沖突爆發之前全球已有9.28億人陷于嚴重糧食短缺,比上年增加1.48億人,占據全球人口的10%。俄烏沖突使糧食價格上漲,糧食供應受嚴重沖擊。聯合國糧食計劃署宣布,人類或將面臨“二戰后最大的糧食危機”,全球饑餓人口從2.76億人將增加1億人或1.5億人,甚至3.5億人,未來將有超過10億人陷入糧食危機,超過2011年的大饑荒,成為二戰之后全球饑荒之最。世界正進入一個沒有足夠食物供應的時代。
IMF在4月19日發布的報告中預測,由于俄烏沖突導致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價格壓力不斷擴大,2022年,發達經濟體的通脹率預計為5.7%,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的通脹率預計為8.7%,二者較1月的預測值分別高出1.8和2.8個百分點。隨著美元加息、美聯儲資產縮表、俄烏戰勢變化、美國等國家對俄羅斯全面嚴厲制裁等進一步發展,全球石油天然氣和大宗商品價格還會出現跌宕起伏,或是在高通脹基礎上變本加厲再創新高,或是急劇下降使市場一地雞毛。
五、金融風險加劇有可能爆發全球性金融危機
美國貨幣政策急轉彎和外溢效應給全球帶來極大金融風險,不排除爆發金融危機的可能性。美國面臨40年以來最高的通脹率,按照美聯儲公布的加息預期,2022年至少會加息4次,3月已經加息25個基點,5月4日美聯儲議息會議決定加息50個基點,并且預計在未來2次加息會議上依然會每次加息50個基點。同時,美聯儲準備從6月開始,每個月縮表475億美元,直到9月可能會再加大到每月950億美元。美聯儲鷹派人物預測,2022年如果控制不了通脹,會持續加息7次,且不排除特別加息。
更為重要的是,現在美聯儲資產的負債表已達到8.9萬億美元,美債現在已超過了31萬億美元,債務風險推高了金融風險。美國目前收緊的貨幣政策,不但解決不了其高負債問題,還會對全球資本流動產生非常大的影響,美國十年期國債已經突破了2%的防線,與短期國債形成預期轉差的倒掛,并首次出現與中國十年期國債收益率的倒掛。
美國用各種辦法包括戰爭來轉嫁危機,使美元向美國市場回流。世界將出現流動性泛濫和流動性緊縮同時溢出的全球性貨幣風險,加大了全球金融危機爆發的可能性。全球大部分國家都會錨定美元的加息政策,加入加息的隊伍。英國開啟了加速加息的進程,歐盟也開始了加息進程,日本則繼續堅持寬松貨幣政策。在全球流動性緊縮沖擊下,4月以來日元匯率連續下跌,短短一個多月日元兌美元的匯率已經下跌近30%,創下過去22年新低。與此同時,美國仍然在繼續舉債,債務上限從2021年至今第四次提高,確定為31.4萬億美元,再延期兩年,一方面收緊資產負債表,一方面繼續舉債印鈔。
值得重視的是,美國貨幣政策還出現一個新的信號,2022年2月10日美國頂級對沖基金的一份報告稱,美國財政部有可能禁止私人持有實物黃金,黃金將貨幣化,已有5個州出臺了相關立法。這意味著美國正在作新的準備,一方面加快推進數字貨幣,一方面準備美元、美債危機到來時,有可能實行黃金貨幣化,使美國未來在失去石油綁定的情況下可再次綁定黃金。美國現在仍然有8300多噸黃金儲量,占世界上黃金儲量比重在40%以上。經過中美貿易戰、俄烏戰爭、美國退出阿富汗以及扣押阿富汗70億美元等一系列重大事件,隨著美國信用的崩潰,美元信用大打折扣,作為收割世界財富的經濟武器鋒芒銳減,再次利用黃金優勢重拾美元頹勢,將是美元崩盤之前的再一次努力。
俄羅斯被踢出“環球同業銀行金融電訊協會”(SWIFT),也是推動金融風險加劇的要因。俄羅斯在SWIFT所擁有的會員數僅次于美國,多達300多家,在全球范圍所進行的外匯交易規模約為460億美元,其中80%以上以美元進行交易。這導致俄羅斯無法通過SWIFT系統為進口產品支付價款,也無法通過這一系統收取其出口產品(如石油、天然氣、鋼鐵、農產品等)的價款。這將限制規模居全球第四位的俄羅斯6300億美元外匯儲備的使用,阻止其以外匯儲備支持本國貨幣盧布,從而引發盧布貶值、通貨膨脹和資本外逃,也將使進口商無法獲得俄羅斯上述出口產品。3月31日普京簽署與不友好國家和地區進行天然氣貿易結算的總統令,要求不友好國家購買俄羅斯天然氣須在俄羅斯的銀行開設盧布賬戶結算,4月3日擴大到糧食用盧布結算,盧布已經回升到俄烏沖突爆發前匯率水平。繼天然氣、糧食之后,俄羅斯還將以盧布結算商品擴大至原油、金屬、化肥、煤炭和木材。
目前,SWIFT受十國集團(G10,包括美國、英國、德國、法國、意大利、日本、加拿大、荷蘭、瑞典、瑞士)央行、歐盟央行和比利時央行監管,根據比利時法律運作,同時必須遵守歐盟的規定,包括制裁行為。近年來,歐美數次通過禁用SWIFT手段對部分國家和地區進行金融制裁,導致被制裁國家的經濟貿易活動受到極大影響。俄羅斯央行發布的年度報告顯示,2020年俄羅斯替代SWIFT系統的本土銀行結算系統SPFS的使用量相比上年提升1倍,在其境內的使用比例達到20.6%。歐洲也已經建立了繞開美元的結算體系。中國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CIPS)也在加快構建中,截至2020年末,共有境內外1092家機構通過直接或間接方式接入CIPS。CIPS實際業務可觸達全球171個國家和地區的3300多家法人銀行機構,2021年發展了613家國際銀行會員。
戰爭往往會成為國際性貨幣轉變的重要節點,俄羅斯外匯儲備調用不得,向所有國家發出了訊號:一旦形勢緊張,它們無法指望自己的資金能夠為己所用,國際儲備管理者為保安全而持有美元的理由會越來越少,因為美元儲備有可能在最需要的時候被奪走。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KennethRogoff指出,將美元“武器化”或將在20年內結束其主導地位。IMF第一副總裁GitaGopinath警告,西方國家對俄羅斯的金融制裁可能逐步削弱美元在全球的地位,導致國際貨幣體系更加四分五裂。所以,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國際金融體系,特別是貨幣體系,將經歷陣痛或劇痛,“去美元”潮雖然短期內難以動搖美元主導地位,但在最近兩三年內增加了爆發金融危機的幾率。而且二十國集團(G20)多數經濟體的實際利率仍為負值,美國等主要發達經濟體收緊貨幣政策將引發全球金融環境突然收緊,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可能將迎來國際資本流動的逆轉,出現美元荒或者貨幣貶值,從而引發局部或者全球性金融危機。(未完待續)
【陳文玲:中宏觀察家、長安街讀書會成員,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總經濟師,深圳公管學院特聘教授、改革創新干部學院聯席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