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資金技術促進共同發展(命運與共·全球發展倡議)
- 發布時間:2022-06-01 09:48:42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籌集資金、提供融資是推動國際合作、促進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針對一些發展中國家在基礎設施、民生等領域存在資金缺口、發展遇到瓶頸,中國采取務實行動,通過政府和企業之間的合作,提供資金和技術,改善當地民生,推動可持續發展,贏得廣泛贊譽。
湄公河畔的老撾瑪霍索醫院——
“讓民眾得到更高質量的醫療服務”
本報記者孫廣勇
老撾萬象,橘紅色的屋頂、雪白的墻壁,位于湄公河畔的瑪霍索醫院坐落在一片郁郁蔥蔥的熱帶植物中。醫院的病房里,一位剛做完眼科手術的當地老人雙手合十,向醫生深深鞠躬。“我的右眼三年多前開始看不見東西,只有一只眼睛能看見,別說農活,就連做飯都磕磕碰碰的。沒想到我的病還能治好,感謝醫生!感謝醫院!”老人說。
老人名叫苯米,今年60歲,家住萬象省蓬洪縣的一個邊遠鄉村,村里只有一間很小的衛生所。苯米的眼睛患上白內障后,因為找不到合適的醫院,病情逐漸惡化。聽說中國援老撾瑪霍索綜合醫院項目一期投入使用,他立即趕來醫院做手術。“醫院的設備很先進,全天24小時都能看病。這真是太好了!”苯米說,他要將這個好消息告訴其他村民。
瑪霍索醫院是老撾規模最大、科室設置最全的綜合性醫院,已有110多年歷史。近年來,隨著當地經濟社會不斷發展,醫院原有醫療設施設備難以滿足當地醫療需求。2021年11月,中國援老撾瑪霍索綜合醫院項目一期工程正式移交并投入使用,成為兩國在衛生健康領域友好合作的又一豐碩成果。老撾副總理宋賽指出,瑪霍索綜合醫院項目是一個意義非凡的民生工程,對于改善老撾醫療條件、提高醫護人員技術水平將發揮積極作用。
中國援老撾瑪霍索綜合醫院項目一期工程是在瑪霍索醫院現有基礎上擴建,于2018年12月開工。根據醫院運營需要,整個工程分為兩期施工:一期包括傳染病樓、病房樓、報告廳、新建污水處理站等,二期包括門急診綜合樓、醫技樓等。二期工程目前正在推進。根據規劃,項目完工后,瑪霍索醫院將成為一座總建筑面積約5.4萬平方米、設有600個床位的大型綜合醫院。
中國援老撾瑪霍索綜合醫院項目是中國為老撾援建的民生領域標志性項目,也是中國目前對外援助中規模最大、床位最多、投資最大的醫院項目。建成后,這里可全天候為老撾人民提供完善的醫療衛生服務,同時將成為老撾最重要的醫學教學基地,幫助老撾改善醫療條件,助力當地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在老撾,不少醫院都存在床位數量較少、醫院設施陳舊、醫療水平不高等問題。“瑪霍索醫院升級改造后將幫助老撾人民改善醫療條件,項目一開工,就受到萬象市民關注,我也常去醫院附近看看建設進展。”萬象市民坎明說,“中國幫助老撾建設的不只是一所醫院,更呼應了老撾民眾對改變就醫現狀的期盼!”
三年來,北京住總集團的建設者們克服施工場地狹小、新冠肺炎疫情等不利因素影響,圓滿完成瑪霍索綜合醫院項目一期工程。“我們堅持與國內一樣的體系、一樣的標準,建設一流工程、樣板工程,用心雕琢這份‘特殊禮物’。”中國援老撾瑪霍索綜合醫院項目技術組負責人韓旭說。
“中國不僅幫助老撾建設了一流的醫院,還帶來了先進的醫療技術和設備,幫助老撾醫生提升了專業水平,也讓民眾得到更高質量的醫療服務。”瑪霍索醫院醫生猜差納對本報記者表示,“這座醫院將成為老中友誼的又一歷史見證,我們對中國充滿感激!”
盧旺達的200口井——
“讓我們喝上了干凈的水”
本報記者閆韞明
一輪朝陽剛映照在盧旺達東方省加茨波區的尼亞姆韋扎村,村民尤澤菲娜就拎著兩個黃色塑料桶出了家門。幾分鐘后,她來到一口水井邊,壓下手壓井的手柄,清澈的地下水立即源源不斷地流入桶中。幾個小孩在井邊玩耍,看到汩汩流出的清水,高興地拍起手來。
這是中國援助盧旺達200口井項目的其中一口,項目由中國政府出資,中國地質工程集團有限公司承建。
盧旺達許多地區水資源極為短缺,此前沒有自來水供給。中國援建的水井主要分布在盧旺達東方省和南方省的11個區,包括170口手壓井、10口太陽能供電的潛水泵井以及20口監測井。此外,中方還向盧方提供水質檢測和人員培訓等技術服務支持。在兩年半時間里,該項目克服了種種困難,于今年4月底全部竣工,交付當地使用,解決了近11萬當地民眾的日常生活用水需求。
“中國援建的水井讓我們喝上了干凈的水,太感謝了!”尤澤菲娜告訴記者,從前,當地民眾的取水地是一片沼澤。沼澤里雜草叢生,水質渾濁,還有牛羊在那里飲水。作為5個孩子的母親,她那時最擔心的就是孩子們的健康問題。
“我最小的孩子才3歲,之前經常因為喝了沼澤水而生病。”尤澤菲娜說。中國援助的手壓井和太陽能井都安裝了氯化系統,能夠對井水進行消毒,使之干凈清潔,隨時可以飲用。現在,她再也不用發愁了,“‘中國井’讓孩子們有了健康的未來”。
家住恩亞加塔雷區盧比拉村的塞萊斯廷也是水井建設的受益人。“以前要走7公里才能取到干凈的飲用水,非常辛苦。現在水井就在村子中心,方便極了,我們可以省出好多時間。”塞萊斯廷說。
當地媒體“KT新聞”的報道指出,讓全國所有家庭喝上干凈水是盧旺達政府的一個重要目標。盧旺達國家水務局農村供水服務部門負責人烏姆格瓦那扎表示,中國援建的水井為解決清潔水短缺問題提供了可持續方案。
在卡永扎區加卡卡村的魯文卡瓦維中小學,一面印有“中國援助”的旗幟隨風飄揚,旁邊的太陽能井非常醒目。校長哈比馬納說,以前學校的廚師要走很遠的路去取水,學生用餐時間沒有保障,飲用水也不夠潔凈,喝了容易生病。“這個太陽能井出水量穩定,解決了學校的用水難問題,改善了飲水衛生條件,還節省了人力,真是太棒了。”哈比馬納表示,除了為學校提供清潔用水,水井項目還可用于農業灌溉,為當地村民農業生產提供了便利。
卡永扎區負責社會事務的副區長讓·達馬瑟納表示,新建的水井將對許多人的健康和幸福產生積極影響。“我們都為這個水利工程感到高興。盧旺達和中國的合作將為盧旺達人民帶來更多的福祉。”
厄瓜多爾的保障房——
“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巨大變化”
本報記者畢夢瀛
厄瓜多爾拉斯納維斯市郊,坐落著一處新建的保障房小區。走進小區,面前是一棟棟嶄新的白色兩層小樓。一對夫妻正在院中栽種小樹苗,一些居民則帶著孩子和寵物在綠地上享受閑暇時光……這個保障房小區今年4月剛完工交付,投入使用后顯著改善了當地民眾居住條件。
拉斯納維斯市位于厄瓜多爾中南部玻利瓦爾省,經濟較不發達,此前當地政府一直沒有足夠資金改善居民的住房條件。2018年,厄瓜多爾住建部推出“全民保障房”計劃,擬在全國多地建設保障房小區,將貧困家庭的住房率從53%提高至95%,提升民眾居住水平。該計劃共分8組,由中國國家開發銀行提供貸款,項目總預算超過9700萬美元,將在厄瓜多爾各地一共建設22萬余套住房,解決近百萬人的居住問題。
薩爾托一家是保障房項目的受益家庭。過去,他們一家四口擠在拉斯納維斯市郊一間破舊狹小的房間里。屋內滲水嚴重,一到下雨天,被子潮濕得讓人難以忍受。當地還經常停水,生活十分不便。薩爾托夫婦都是當地農民,收入不高,除去日常花銷外,還要負擔大女兒的學費,家中一直沒有多余的資金來改善居住條件。
在該市的保障房小區建成后,他們成為第一批搬進新家的住戶。在新小區,他們搬入一套獨戶房屋,新家里餐廳、臥室、客廳、廚房等一應俱全,還有一個小花園。小區內還配備了社區活動中心、兒童樂園以及其他相關公共設施。薩爾托對新家非常滿意,“感謝中國幫助我們修建保障房,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巨大變化。”
這個剛剛投入使用的小區,正是“全民保障房”計劃8組中的一組,由國機集團江蘇蘇美達成套設備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蘇美達成套公司”)承建。從2020年開工至今,項目建設克服了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不利影響,在做好防疫工作的同時持續推進工程建設。厄瓜多爾住建部部長達里奧·埃雷拉在出席該小區完工典禮時,對中方為當地居民改善居住條件的付出表示由衷感謝。
保障房項目不僅改善了民眾的居住環境,也為當地創造了就業機會。在位于西蒙·玻利瓦爾市的另一處保障房項目,同樣由蘇美達成套公司負責的小區主體建設已經完成,內部安裝和配套設施建設正在有序推進。項目施工期間,蘇美達成套公司項目部認真履行屬地化經營方案,積極踐行社會責任,在當地招募、培訓了一批有建筑經驗的工人,為緩解當地就業壓力作出了貢獻。
當地員工夏維爾曾是電焊工,此前因疫情影響而失業,只得回老家務農,當聽說中方保障房項目招工時,他立刻趕來應聘。入職后,他在項目建設中承擔焊接等工作。每周一,他都會收到本周的工作計劃表,里面詳細標明了需要焊接鋼筋的用量及相關技術要求,還備注了需要注意的安全事項等。“在中國企業工作,我不但有了穩定的收入,還學到了技術,這對我來說是寶貴的財富。”夏維爾說。
今年4月,中厄雙方有關援厄住房項目的又一項實施協議簽署。厄瓜多爾總統拉索在出席簽字儀式時對中方表達感謝,表示愿進一步加大與中方在各領域的務實合作,推動雙邊關系在后疫情時期再上新臺階。
喀麥隆的兩座體育場——
“使整個地區呈現出新的面貌”
本報記者鄒松
喀麥隆林貝體育場,馬里和赤道幾內亞的國家男子足球隊在鏖戰120分鐘后平分秋色,開始上演點球大戰。這是今年初第三十三屆非洲國家杯足球賽1/8決賽中的一場比賽。裁判吹響終場哨時已是深夜,現場氣氛依舊熱烈。
本屆足球非洲杯期間,承辦賽事的體育場中有兩座由中國修建。中國在喀麥隆沿海城市林貝和西部大區巴富薩姆市分別修建了兩座體育場,并持續為它們增建配套設施和進行改造。在本屆非洲杯期間,林貝體育場和巴富薩姆體育場共承擔了16場重要賽事。
“以前,我們只能在紅土或泥地上踢足球,現在,我們有了現代化的體育場,登上看臺還能遠眺美麗的風景,這真是美妙的體驗。”林貝球迷讓·克勞德說,自己每周都會到林貝體育場踢球或看球,由中方修建的體育場為當地球迷帶來了許多歡樂。
走進林貝體育場,現代化的體育設施映入眼簾:400米跑道的標準田徑場、配有自動噴淋系統的天然草皮、可容納兩萬人的看臺、體育場四角4座高達57.5米的高桿燈塔……足球場的施工工藝、草籽質量、排水設施等都嚴格參照非洲足聯和國際足聯的標準,引進中國先進技術和材料,不僅能夠舉辦國家級田徑錦標賽,還能滿足國際足聯對洲際足球比賽的相關要求。
體育場項目是喀麥隆“國家體育基礎設施發展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喀麥隆政府希望通過興建高水平的體育運動設施,進一步提高該國的體育競技水平,讓喀麥隆國家男子足球隊再創佳績。除了體育場,中方還配套建設了5個訓練場、市政道路、稅務協會俱樂部等項目,為非洲杯賽前各隊進駐試訓、集訓提供便利,成為大賽成功舉辦的重要支撐。
“兩座中方修建的體育場是喀麥隆寶貴的財富。”今年4月,喀麥隆體育部部長孔比致信承建體育場的國機集團中國機械設備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稱贊中方建設的體育場和訓練場具有國際一流水準,中國建設者在場地維護和技術支持方面體現出卓越的專業素養。
兩座球場的修建不僅成為送給當地球迷的禮物,也切實改變了當地民眾的生活。體育場的建成推動了其他基礎設施的完善,越來越多房屋、酒店和公路建了起來。“我們居住的地方原來屬于郊區,生活不是那么便利。現在,這里已變成一座新城。”林貝市民凱瑟琳說,非洲杯舉行期間,她的水果生意十分火爆。
家住巴富薩姆的娜塔莉也有同感,巴富薩姆體育場所在地原先只是一片田地,體育場項目給當地帶來了許多工作機會,她的不少朋友在體育場找到了新工作。
“中方修建的體育場不僅服務于當地球迷,還令許多當地民眾受益。體育場帶來的人流、物流使整個地區呈現出新的面貌。”巴富薩姆體育場負責人金凱表示,中方修建的體育場是推動地區共同發展的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