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學軍:俄烏沖突對中國能源安全的影響和對策
- 發布時間:2022-05-30 14:42:28
- 來源:中宏網
中宏網北京5月26日電 聚焦“危局與新機——俄烏沖突下能源危機與應對之策”主題,中宏論壇第二十四場在線研討5月25日下午召開。暨南大學國際商學院、“一帶一路”與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教授林學軍,應邀出席論壇并作主題發言。
以下是林學軍發言: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經濟高速增長,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能源是經濟運行的動力,對于我國經濟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增長,我國能源的需求越來越大,能源自給率下降。主要原因是我國的地質資源稟賦限制,盡管目前國內油氣儲量和開采量均有所提升,但我國多屬于老油田、老油層,新資源發現不多。2017年我國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原油進口國。2020年中國原油對外依存度已達73%,天然氣對外依存度也攀升至43%。初步估計,“十四五”期間新增油氣產量仍不能跟上需求增長,我國油氣對外依存度還會繼續提高。因此,保障我國能源安全,就是保障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前提和條件。
一、中國能源的現狀和影響能源安全的因素
?。ㄒ唬┲袊茉吹默F狀。能源可分為化石能源和低碳能源兩大類,具體包括石油、天然氣、煤炭、核電、水電、可再生能源(光伏、風電、生物質能等)。我國的化石能源所占的份額與全球平均水平相當,約為85%。在中國的化石能源結構中,煤炭一直占據重要地位,“多煤、少油、貧氣”是中國能源結構的重要特征。例如,2018年,中國煤炭、石油、天然氣及清潔能源的消費總量分別占能源消費總量的59.0%、18.9%、7.8%和14.3%。近年來,由于環境保護,節能減碳,我國的煤炭需求大幅下降。但是,中國石油產量穩定在2億噸左右,石油消費量隨著經濟的發展而增長。今后我國主要進口石油和天然氣,石油和天然氣在我國能源安全中占重要的地位。
(二)影響我國石油和天然氣進口的主要因素,一是海外的供給,二是石油價格,三是石油的運輸。
1.中國能源的海外主要供應方政局不穩,影響我國的石油供給。據BP預測,至2050年,全球已證實的化石燃料資源儲量將由2.9萬億桶石油當量增至4.6萬億~4.8萬億桶石油當量,增長近1倍。因此,中國面臨的國際油氣供應形勢較為寬松,進口來源多樣化的選擇有充分保證。但是,中國石油進口來源地主要集中在波斯灣、非洲、俄羅斯和中亞等地。從進口國別來看,中國石油進口國主要是沙特阿拉伯、安哥拉、俄羅斯、伊朗、伊拉克、科威特、委內瑞拉、阿曼、哥倫比亞、南蘇丹和剛果(布)等國。中國在中東地區的石油進口約占總進口的50%,而中東一直是大國博弈的主戰場,是主要大國力量碰撞、不同治理模式相互比拼的競技場和試驗田。在種種因素的影響下,中東地區成為世界上政治體系最復雜、社會最動蕩的地區之一。因此,這給我國石油供給增加許多不穩定的因素。
2.石油價格不穩定,影響我國石油供給。進入21世紀,國際油價大幅度振蕩,2004年原油價格每桶40美元左右,到2008年7月11日,國際油價竄至每桶147美元。而后,國際油價又出現了急速下跌,不到兩個月的時間下跌了50美元。2010年后,因各國經濟的逐步恢復,國際油價有所回升,一度升至每桶100美元以上,2014年因俄羅斯吞并克里米亞半島,遭至美歐等西方國家的制裁,國際油價再度下探至每桶50美元以下。2020年因新冠疫情,全球擔憂經濟衰退,對原油需求預期下降,石油產能過剩,歐佩克甚至預計全球石油需求將出現“歷史性”倒退,2020年4月21日,美油期貨結算價收報-37.63美元/桶,歷史上首次收于負值,下跌55.9美元,跌幅305.97%。油價大幅震蕩如過山車,這對中國這樣的能源進口大國十分不利,導致中國能源供應不穩。
3.石油運輸安全,影響我國石油供給。從進口石油的通道來看,中國目前石油進口有海上通道和陸上通道。海上通道方面,中國進口石油主要通過六條海上貿易通道進行,即中東、北非、西亞、亞太、中南美、俄羅斯六大航線,其中又高度依賴霍爾木茲海峽和馬六甲海峽海上航線。海上通道是中國石油的生命線,承擔了中國90%的原油進口運量。這些通道經過安全局勢嚴峻的亞丁灣、波斯灣,還要經過繁忙而狹窄的馬六甲海峽,這對中國油氣運輸安全造成一定的威脅。當前美國不遺余力遏制中國,完全有能力控制馬六甲海峽,這威脅到中國能源運輸安全。陸上的通道有兩條,一條通道是從哈薩克斯坦經霍爾果斯口岸進入中國新疆;另一條通道是通過俄羅斯的遠東輸油管線到斯科沃羅季諾經漠河進入中國。陸上石油可通過鐵路、管道運輸,潛在風險較低。
二、俄烏沖突對中國能源供應的影響
(一)俄羅斯與中國能源合作的現狀
俄羅斯獨立三十多年來,中俄兩國政治關系穩步發展,連上臺階,當前中俄關系是“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在兩國政治關系穩步推進的同時,雙方在人文、經貿等領域合作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尤其是在能源領域的合作,近年來取得了長足進展。但是由于中俄雙方存在的過于理想化的合作預期,日本等國對中俄能源合作的干擾,俄羅斯國內部分人對中國心存疑慮,中俄之間的能源合作一直發展較緩慢。2015年,俄羅斯對華出口石油4256萬噸,僅占中國石油進口總量的1/7左右,要低于距中國遙遠的沙特、安哥拉等國。
(二)俄烏沖突對世界能源市場的影響
俄烏沖突后,美國和歐洲對俄制裁,把俄羅斯踢出SWIFT系統,禁止與俄石油貿易,企圖打擊俄羅斯重要的能源出口,進而搞垮俄羅斯經濟。但是,歐洲對于俄羅斯存在極強的能源依賴。俄羅斯供應的天然氣約占歐洲天然氣消費量的三分之一,歐盟有四分之一以上的原油進口來自俄羅斯,俄羅斯是歐盟最大的單一能源來源國。俄烏局勢升溫加劇了歐洲市場對于俄羅斯能源供應中斷的擔憂,石油、天然氣價格再度上漲。世行發布的《大宗商品市場展望》報告顯示,能源價格2022年將上漲50.5%,預計2022年布倫特原油期貨平均價格將達到每桶100美元,這是自2013年以來的最高水平。
當前,美國等西方國家正源源不斷地軍援烏克蘭,北約東擴也不理會俄羅斯的安全關切繼續進行,連芬蘭、瑞典這樣的中立國家也要加入北約,整個歐洲形成一個反俄的聯盟。預計俄烏沖突將更加劇烈、持久,不排除戰爭外溢,沖突升級。這將會對全球能源市場產生極大的沖擊。因此,我們未雨綢繆,提前做好能源安全的準備。
(三)俄烏沖突對我國能源安全的影響
俄烏沖突對我國能源安全的影響巨大,主要是美歐對俄羅斯能源制裁,要求我國選邊站隊,如果違反其制裁禁令,將對我國實施連帶制裁,這對我國帶來的風險主要來自以下五個方面:一是制裁造成國際能源價格飆升,使我國能源成本負擔加重。二是美國拉攏東盟和日韓等國,組成亞洲版的北約,圍堵中國的主要能源運輸航道,油氣戰略通道隱患增多,尤其中國石油進口運輸必經的馬六甲海峽航道,能源安全的威脅更大。三是美國可能利用在中東的主導權和國際政治權力,破壞中國與中東主要產油國的合作,迫使該地區與中國合作的供應商停止向中國供應石油。四是把中國能源企業列入實體制裁名單,境外資金結算賬戶恐被凍結,我國與國外進行油氣貿易受阻。五是美國實施“長臂管轄”,導致部分國家對華項目合作意愿降低,甚至拒絕與我合作,關鍵能源技術、核心油氣裝備等面臨封鎖,已落實及正在談判的能源合作項目變數增大,一旦擱置、取消,前期投資損失巨大。
三、維護中國能源安全的主要策略
(一)加強與俄羅斯的能源合作。首先,俄羅斯有能力保障我國的能源供應。多年來,俄羅斯始終是世界主要的能源生產和出口大國。連續多年石油開采及出口居世界前兩位。2013~2016年俄羅斯的石油生產量大約在5.3億噸左右,出口在2.3億噸左右。2014~2016年俄羅斯的天然氣產量在6400億立方米左右。根據《2016年世界能源展望》,2040年俄羅斯天然氣產量將增加19.2%,達到7580億立方米。因此,從石油、天然氣和煤炭的儲量、生產及出口能力來看,俄羅斯有穩定地為中國大量提供石油、天然氣和煤炭等化石能源的能力。2017年俄羅斯已經成為我國最大的石油輸出國,占我國石油進口14%,居首位,隨后是沙特阿拉伯(12%)、安哥拉(11%)、伊拉克(9%)、伊朗(7%)等。其次,與俄羅斯的合作,油氣可以通過陸地的管線及鐵路運輸,陸上運輸比海上運輸安全。其三,俄羅斯被西方制裁,殘酷的現實上迫使它加強與東方的合作,尋找新的能源市場。因此,我國應當抓住時機,擴大與俄羅斯的能源合作,保障我國能源供應。
(二)加強與中東、非洲等主要產油國的經濟合作,推動石油、天然氣供應多元化。美國在中東地區保持著大量的軍事存在,同時通過“石油美元”來維持其在中東地區的能源主導權。而中東地區國家內部存在著失業,物價上漲等民生問題。中東地區沙特、伊朗、以色列等國之間的矛盾重重。還有歐佩克內部對市場份額的爭奪也十分激烈。另有恐怖主義組織在該地區的陰影,這些都對主要的產油國的石油生產和出口造成不利的影響,妨礙我國的能源供給。因此我國要通過“一帶一路”倡議這個平臺,加強與主要產油國政府間的合作,并以貿易和外投資等方式提高合作層次,擴大合作領域,保證我國的能源供應。
(三)加強能源科技投入,管理體制改革,提高能源自給率。2014年6月13日習近平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六次會議上提出了“四個革命、一個合作”的能源發展戰略。“四個革命”即能源消費、能源供給、能源技術和能源體制的革命,“一個合作”指在主要立足國內的前提條件下,在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所涉及的各個方面加強國際合作,有效利用國際資源。我國要加大能源的科研和改革力度,一是加強能源的勘探,增加新的油氣田,開采頁巖氣。中國頁巖油氣資源總量在世界各國中居于前列。但是,頁巖油儲量較小。我國要加強科研,提高開發利用頁巖氣的能力;二是要提高老油氣田的產量,挖掘潛力,增加供應;三是要加強能源的戰略儲備,備戰備荒;四是節能減排,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保護環境,實現2030年碳達峰,2060年碳中和的目標;五是要增加清潔能源、再生能源、核能在能源中的比例,以這些方法提高中國的能源自給率。
(四)發展人民幣石油期貨市場,穩定石油供應,規避石油價格風險。2018年中國原油期貨的推出,為中國維護國家能源安全探索出了一條新路。這將減少單一石油美元計價風險,增加我國石油定價的話語權,提高我國應對國際市場石油價格波動風險的能力,維護我國能源安全,還有利于人民幣國際化。當前,人民幣原油期貨運行平穩,交易量、持倉量、交割量快速提升,市場影響力不斷增強,已經成為全球第三大原油期貨市場。我國應進一步借鑒發達國家石油期貨市場的管理經驗,結合我國實際,完善交易規則,加強監管措施,吸引各國投資者,加快建立石油期貨交易國際平臺,以“石油人民幣”積極穩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的發展,構建全球能源市場新秩序。
(五)加強海上運輸線的安全保障,確保石油運輸安全。首先要建設一支強大的海軍,加強石油運輸船隊的護航。其次,要加強馬六甲海峽,霍爾木茲海峽等重要節點的反恐、反海盜行動,維護正常的運輸秩序。其三,增加類似中緬天然氣管道的工程,規避“馬六甲海峽之困”。最后,通過“一帶一路”倡議,發展與石油運輸沿線國家良好關系,共同維護海上運輸線的安全,保障石油供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