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三角旅游業一體化高質量發展新機遇
- 發布時間:2022-02-21 13:50:08
- 來源:中宏網
2021年國內外疫情頻發,我國在高效防控疫情同時依舊保持經濟穩中有進態勢。據統計,2021年全國GDP總量約為114.4萬億元,較2020年增長8.1%,標志著我國綜合國力進一步增強和社會生產力進一步提高。全國人均GDP達到8.1萬元,較2020年增長12.5%,意味著中國基本邁入高收入國家行列,且逐步接近初級發達國家水平。總投資、總消費、進出口增長率分別為3.4%、12.5%、21.8%,反映出居民消費需求增多、企業投資力度增強、國家對世界經濟貢獻增大。
旅游業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一方面,經濟增長使人們變得更富裕的同時又刺激了消費;另一方面,消費增加又進一步推動經濟增長,形成相互促進的循環效應。據統計,2021年全國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3.5萬元,比2020年增長8.1%;全國人均消費支出為2.4萬元,實際增長12.6%;全國恩格爾系數為29.8%,實際降低0.4%。這意味著我國居民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人們的錢包更鼓了,基本需求得到滿足,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更豐富了。旅游是人們享受生活、實現精神追求的方式之一,旅游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也是消費的重要組成部分。據統計,2021年國內旅游總消費達2.9萬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31%,占全國居民總消費6.6%;國內旅游總人次達32.5億,比上年同期增長12.8%,恢復到2019年50%以上;全國人均每次旅游消費899.3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6.2%。據估計,2022年國內旅游總人數將達到39.8億,國內旅游總收入有望達到3.8萬億元,恢復到2019年同期近七成水平。在疫情防控常態化下,國內旅游產業逐漸復蘇,穩中求進地發展旅游業不僅可以拉動內需、提高消費,也可以推動經濟發展,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長三角區域作為國家重點經濟示范區,2021年總GDP達到27.6萬億元,增長率為12.8%,約為全國GDP總量的1/4;人均GDP在全國也處于領先位置,其中,上海和江蘇已突破2萬美元關卡,浙江和安徽也逐步接近。同時,上海、浙江、江蘇和安徽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是全國平均水平的222.2%、163.8%、135.3%、88.3%。此外,《長三角三省一市“十四五”規劃綱要》中旅游業部分也為長三角地區的旅游業指明未來發展思路和路線。
強勁的經濟實力和有利的政策支撐為長三角旅游業的一體化高質量發展提供動力,而豐富的旅游資源又為長三角旅游業發展提供更多可能性。以上海為首的一批現代化旅游城市吸引著成千上萬的游客,而諸如杭州西湖、蘇州園林、上海外灘、南京夫子廟以及眾多周邊的古鎮和山水景色也深受國內外游客的青睞。因此,強大的經濟實力、利好的政策支持和豐富的旅游資源共同推動長三角旅游業的發展。
長三角旅游業一體化高質量發展新機遇。“一體化”體現在以上海為中心,帶動三省經濟協同發展。其要求省、市、城、鄉之間打破壁壘,合作貫通,通過結合各地相對優勢,共同研發高品質旅游產品,打造一個完整的生態旅游產業鏈。“高質量”則體現為更舒適、更安全、更多樣的旅游體驗。隨著人們的精神需求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日益增長,休閑消費已成為當下熱點,旅游熱也在疫情穩定后逐漸復蘇。在經濟增長驅動下和旅游業“十四五”規劃指導下,長三角旅游業發展面臨政策、消費和供給三個層面機遇。
第一,支持性政策推動旅游業復蘇和發展。2021年,文旅部公布《“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發展規劃》(以下稱《規劃》)。《規劃》闡明“十四五”期間旅游業發展目標、任務、要求,強調文旅融合、創新驅動、產業互動、科技賦能新發展思路,指明了建設文化旅游強國、豐富人民精神生活、提升中華民族凝聚力、加速社會經濟增長發展愿景。“十三五”期間,旅游業已對國民經濟發展、文化傳承、鄉村振興、產業結構優化有較大貢獻,但疫情導致旅游產業在“十三五”期末表現低迷。《規劃》不僅是對“十三五”的總結和提升,也是疫情下旅游業未來發展的指導方向。因此,長三角旅游業發展應把握政策層面機遇,搭上“新發展”的順風車。
第二,休閑消費熱擴大旅游消費需求。2021年,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再上新臺階,標志著我國綜合國力的提升,同時也反映出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和脫貧攻堅戰的全面勝利意味著人民更加富裕,有充足的物質基礎去進行休閑消費,引起休閑消費熱潮。在消費需求“量”增長的同時,人們對“質”的要求也有所提高,表現在更加追求精神享受和高質量休閑產品。旅游是人們精神享樂的主要途徑之一,是休閑消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社會經濟的支柱產業。疫情防控下,2021年的國慶節、五一黃金周呈現出井噴式的旅游增長,帶來可觀的旅游產業收益,反映出人們對旅游的熱情極高、旅游消費潛力巨大,這對產業發展是一個利好信號。長三角地區不乏旅游勝地,發展旅游業也應抓住需求層面機遇,擴大需求量、提升需求品質、促進休閑消費,從而推動產業發展和國民經濟進一步增長。
第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化旅游產業供給。旅游業是幸福產業,也是社會經濟進步的引擎之一,為滿足與日俱增的旅游消費需求,旅游業態和經濟模式須與時俱進,加快以市場為導向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現階段,旅游已從單純的觀光轉變為以度假休閑為目的的觀光行為。長三角地區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旅游資源、人文歷史背景和科技制造技術,有利于打造世界級旅游度假區和特色鮮明的旅游城市,也有利于旅游商品的生產。未來旅游產業的供給要體現出多樣性、科技性、社會性、休閑性、文化性五重價值。例如,“紅色旅游”不僅具備教育意義,還有助于提升人民的民族自信、文化自信;“鄉村旅游”讓游客感受鄉土風情,還推動鄉村振興,促進休閑農業、制造業的生產;“夜間經濟”豐富了旅游城市的經濟模式、提高就業率、擴大消費空間、增強城市競爭力。因此,發展旅游業還應抓住供給層面的機遇,通過提升旅游產業的質量和多樣性,不斷優化消費者的體驗,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長三角旅游業一體化高質量發展建議。針對政策、需求和供給三個層面發展機遇,結合現階段經濟形勢和《規劃》的綱要,在疫情防控常態化局勢下,對旅游業發展提出如下四點建議。
首先,通過文旅融合,實現“文化+旅游”的新發展模式。文旅融合是“十四五”期間旅游發展的重中之重,旨在“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文化賦予旅游產品更深厚的底蘊,同時,文化傳承是旅游價值的延伸,也是景區的吸引力所在。
其次,通過產業融合,打造“旅游+”和“+旅游”的產業新態勢。通過融合第一、二、三產業,打造“農業+旅游”“工業+旅游”和“人文+旅游”等新產業形式,可促進長三角產業結構優化、擴大品牌效應、拉動內需和消費水平、提升核心競爭力、帶動農村和城市經濟齊頭并進。同時,產業融合還可促進長三角區域間資源互補,以一體化發展為核心,帶動周邊區域旅游產業協同發展。
再次,通過科技賦能,實現“科技+文化”雙輪驅動。全力建設數字景區和智慧旅游服務,綜合運用VR、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用科技展示文化。同時,打造智慧管理平臺和個性化服務平臺,串聯各區域信息共享、并聯各產業圈協同發展。此外,鼓勵自主創新,建設特色化的智慧旅游產業鏈。
最后,通過生態旅游,加強產業綠色發展。環境保護是高質量發展長三角旅游業的前提,只有貫徹落實“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科學理念,牢記生態環境才是民生福祉,才能高效能發展綠色經濟,將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十四五”期間,我們要繼續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疫情防控常態化下,應以穩字當頭,抓牢發展機遇,升級旅游體驗,擴大消費需求,推進長三角旅游業發展再上新臺階。
【作者:王琪延,中國人民大學長江經濟帶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休閑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楊仕雄,中國人民大學統計學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