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水平對外開放應對經濟發展“三重壓力”
- 發布時間:2022-02-16 09:11:10
- 來源:中宏網
中宏網北京2月15日電(記者王鏡榕)全球第二大商品消費市場、貨物貿易總額連續5年全球第一、吸收外資保持全球第二——2021年中國商務發展取得佳績。在國務院新聞辦日前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商務部有關負責人表示,2021年中國商務運行穩中向好、好于預期,實現“十四五”良好開局。
內外協同以高水平開放破題“三重壓力”
“回顧2021年,世紀疫情帶來百年變局加速演進,我國經濟發展和疫情防控保持全球領先地位,全年國內生產總值增速8.1%,是全球經濟復蘇最重要的推動力量;高新技術產業穩步增強,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加快壯大,我國研發經費與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達到2.44%,保持兩位數的增長態勢;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中國人民大學長江經濟帶研究院研究員何青接受本網記者采訪時強調,當前需要關注的是,2021年下半年以來,疫情變數下全球政治經濟不確定性增強,主要經濟體宏觀經濟政策分化,我國經濟面臨的下行壓力有所加大,2021年第三、第四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增速為4.9%、4.0%,低于全年增速水平。2021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必須看到我國經濟發展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
“‘三重壓力’的提出體現了黨中央對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面臨現實挑戰的深刻認識,是當前國際政治經濟格局和國內深化改革背景下對經濟穩定發展痛點的凝練概括與總結。”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張策在接受本網記者采訪時表示,正如外部國際環境與中國內生發展階段是“三重壓力”產生的重要原因,應對和化解也需要內外部的協調合力。其中以高水平對外開放為抓手,多措并舉,可以更有針對性的破題“三重壓力”,增強中國經濟的韌性、促進深層次改革、推動高質量發展。
“高水平對外開放對中國經濟的支撐作用在2021年已然顯現。”何青告訴記者,首先,外貿在穩定中國經濟基本盤中發揮了重要作用。2021年,我國進出口規模達到了6.05萬億美元,中間產品進口和出口分別增長24.9%和28.6%,對GDP的直接貢獻超過20%。依靠中國完備的工業生產鏈條,外貿企業紓困解難、跨境貿易自由化、自貿區貿易投資便利化、降低進口關稅和制度性成本等政策效果持續釋放,中國外貿企業在承接全球新形勢下的產品需求的意愿和能力都得到提升,不僅體現在家用電器、醫藥品等與疫情沖擊相關產品,還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重塑中謀得更高的份額,通用機械設備、汽車等產品出口保持較大增幅。同時,進出口結構轉型效果明顯。中國推動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加快發展跨境電商、提升貿易數字化水平等舉措強化了中國在國際貿易中的競爭力,來料加工貿易占比持續下降,一般貿易占比超過60%,跨境電商出口大幅增長24.5%;第四屆進博會吸引來自127個國家和地區的2900多家企業參展,展示新產品、新技術、新服務422項,通過擴大優質消費品、先進技術、重要設備等進口,促進進口來源多元化,2021年中國消費品進口增長9.9%,高新技術產品進口增長22.8%。
“國際合作為中國經濟在不確定環境下的平穩發展提供保障。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受全球供需基本面以及貨幣寬松的影響,石油、天然氣、銅鐵、工業原材料等大宗商品價格均出現了大幅上漲,并且出現供應緊張。”何青指出,中國積極在G20、金磚國家、一帶一路、上合組織等多個國際平臺上加強能源合作,推動吸納和聯合新興經濟體和非國家行為體參與全球能源治理,保障了中國能源供應和能源價格的穩定,避免了中國企業生產成本的大幅抬升,化解了中國的輸入性通脹風險。2021年布倫特原油期貨價格上漲50.15%,中國成品油價格僅上漲19.64%,CPI上漲維持在2%以下。同時,面對全球宏觀經濟政策分化的背景,中國繼續加強雙邊和區域貨幣合作,與卡塔爾、柬埔寨等國中央銀行簽署雙邊本幣合作協議,并再次展期與英國、加拿大、泰國等國的雙邊本幣互換協議,以各國人民幣結算中心、離岸金融市場為抓手推動區域經貿和投資中的人民幣使用。根據環球銀行間金融電訊協會(SWIFT)的數據,2021年人民幣超越日元成為第四大國際支付貨幣,人民幣國際化程度的提升配合不斷市場化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降低了單一國家經濟金融周期性波動對中國宏觀經濟穩定的影響。
“高水平對外開放提升了中國內生增長動能。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要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何青告訴記者,世界上最具創造力的公司分布在全球各個國家和地區,通過高水平對外開放,吸引優質企業投資中國,通過“鯰魚效應”帶動國內產業發展和技術創新。
穩字當頭創新驅動高水平對外開放
根據商務部數據,2021年我國高技術產業引資增長17.1%,占比提升至30.2%。并在新能源、半導體、電子服務和數字經濟等眾多領域,形成了各國企業同在我國市場進行競爭發展的局面。國家知識產權局數據顯示2021年國外申請人在華發明專利授權11萬件,同比增長23.0%。
“這不僅體現了對中國知識產權保護的信心,也表明了外國企業對中國市場潛力和營商環境的認同。伴隨著中國體制制度的完善,國外優質主體的進入,能夠激發中國市場主體的創新創造能力,通過創新驅動提升中國經濟中長期的增長動能。”張策表示,2021年中國在各個領域積極爭取國際標準的構建,爭奪未來發展的廣闊市場,例如6G、人工智能、數據治理等。國際標準的背后不僅有科技力量的比拼,也有市場化應用的考量,中國在后者上的優勢不言而喻,黨中央關于對外開放的態度和決心則是堅實保障。
“展望2022年,中國經濟仍面臨諸多挑戰,如何應對‘三重壓力’、穩定中國經濟基本盤、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還需要高水平對外開放的助力和保障。”何青指出,黨的二十大即將召開,要保持平穩健康的經濟環境、國泰民安的社會環境、風清氣正的政治環境,高水平對外開放也應“張弛有度”,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
張策認為,高水平對外開放應該明確工作重心,在以下三個方面積極發力:
一是對外交通基礎設施聯通,拓展外貿潛力。2021年疫情反復的情況下,中歐班列在拓展“一帶一路”沿線貿易潛力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應繼續完善包括中歐班列在內的海運、空運、陸運的基礎設施建設,協調統一貨物運輸標準,幫助企業解決運力、貨箱等問題。順應外貿新業態新模式的變化,以強化大數據、人工智能、5G等技術運用,支持智慧物流、倉儲、數據傳輸等建設,完善自貿區、保稅區、離岸貿易的制度基礎。進一步加強對中小微外貿主體、民營企業的支持力度,繼續推行貿易便利化、內外貿一體化舉措。
二是擴大金融業高水平開放,統籌發展與安全。創新驅動的經濟體面臨個性化、差異化的金融服務需求,新發展格局下企業需要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客觀上需要擴大金融業開放,通過引入金融機構、業務和產品,滿足不同主體的金融服務需求。金融市場擴大開放與人民幣匯率市場化相結合,便利人民幣資金的雙向流動,提升人民幣在貿易、金融領域的定價權。金融業高水平開放也要著眼于防控金融風險、維護金融穩定,不僅要繼續推行持牌管理,也要完善監測評估、宏觀審慎、基礎設施等制度建設,制度和政策也應具備一定的靈活性,做好危機時刻工具箱的準備。
三是主動對標高標準國際經貿規則,提升制度吸引力。國際制度是國家間合作的規范和保障,主動對標高標準的國際經貿規則,不僅有助于中國在全世界樹立開放合作態度,提升世界各國對與中國進行經貿往來的信心,高標準的國際經貿規則也能帶來聲譽加持的作用,提升中國的制度吸引力,吸引更多企業放心地在中國做生意、與中國企業做生意。2022年《區域全面經濟伙伴合作協定》(RCEP)正式生效,正如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高標準的規則會帶來高水平競爭,有助于激發市場主體的活力,以創新驅動產業發展,實現經濟高質量提升。
四是加強國際合作與協調,穩定市場主體信心。預期轉弱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其中國際主要國家間宏觀經濟的對比是一個重要因素。中國的宏觀經濟穩定的信號不僅需要在國內傳遞,更需要向世界各國傳達。
“應利用好國際組織和G20等國際會議,向世界展示中國經濟的包容和韌性;重視國內風險事件處理過程中的信號效應,加強經濟政策的公開透明和合理解讀,及時回應國際市場主體對中國經濟發展的疑惑,穩定市場預期、增強市場信心。”張策強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