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三角一體化是穩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的源動力
- 發布時間:2022-02-07 08:31:25
- 來源:中宏網
長三角是我國經濟最具活力、對外開放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推動長三角一體化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國家戰略。在過去三年中,滬蘇浙皖三省一市加強協同,發揮各自的資源稟賦優勢,制定一體化發展綱要,積極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兩個關鍵詞,在上海成立長三角區域合作辦公室,努力從重點領域、重點區域和重大項目突破,取得了令人矚目的優異成績。2021年長三角GDP總額實現了歷史性突破,在基數較高的情況下,GDP平均增速仍高于全國的8.1%,充分發揮了高質量發展樣板區的引領作用。
環球銀行間金融通信協會(SWIFT)2021年12月的最新數據顯示,人民幣超越日元成為第四大國際支付貨幣。這是2015年人民幣加入SDR(特別提款權)以來,人民幣國際化立足貿易和直接投資,不斷向金融交易深耕細作的結果。黃金、原油、橡膠、鐵礦石等大宗商品人民幣計價結算,中國A股納入明晟指數,人民幣債券納入國際三大債券指數,70多個國家將人民幣納入官方資產,毋庸置疑,過去6年人民幣國際化頂住各種質疑或蓄意打壓,經歷了從貿易驅動到貿易金融雙輪驅動、從量變到質變的飛躍,邁上了新的臺階。
人民幣國際化取得這樣的好成績,一方面,歸功于我國完整準確全面理解和貫徹新發展理念,繼續充當世界經濟的新引擎,在新冠疫情沖擊下經濟和貿易增長交出了優異的答卷,贏得了更多國際社會的信任。另一方面,也歸功于長三角一體化,通過打造“一級三區一高地”——全國發展強勁活躍的增長極、高質量發展樣板區、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引領區、區域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和新時代改革開放新高地,從制度、實體經濟、金融市場、科技創新等多個層面銳意進取,大大拓展了人民幣國際需求空間和供給渠道,為人民幣國際化穩步推進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新動力。
然而,人民幣國際化還在初級階段,要取得與我國綜合實力相匹配的國際貨幣地位,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因為人民幣與美元、歐元和英鎊的全球支付份額相比,還有較大的差距。要打破美元使用的路徑依賴,必須在人民幣貿易結算和金融交易支付兩方面實現新的突破,大力拓展人民幣離岸市場、形成人民幣使用的網絡效應,是下一階段人民幣國際化的關鍵。這就要求長三角一體化在重點領域、重點區域、體制機制一體化上狠下功夫,具體而言,長三角應該明確重點,在以下三個方面有所建樹:
第一,加大投入強化科技創新。打破行政界限共建共享科技成果轉化機制,協同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深度融合。在科技關鍵領域、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的若干重點領域實現突破,爭取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重構中獲得競爭優勢,為人民幣國際化提供恒久動力。
第二,壯大長三角電子商務、數字經濟、金融市場領先優勢,大力發展跨境電商等外貿新業態新模式,支持跨國公司、金融機構內外聯動,人民幣在岸市場、離岸市場互補,強化長三角優化配置全球資源的能力。推動科技、人才、資金、信息等生產要素在國際國內更大范圍內暢通流動,提高長三角全要素生產率。徹底改變我國貿易大而不強的格局,大幅提升人民幣計價的話語權。
第三,深化改革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創新和完善自貿區貿易投資體制,推動浦東高水平改革開放先行先試,進一步提高跨境投融資便利化水平,進一步縮減外資準入負面清單,整體提升長三角營商環境國際競爭力。抓住RCEP生效的機遇,強化長三角城市群的制度銜接和政策協同,制定綠色低碳行業標準和評價體系,制定國際化的綠色金融標準,在制度型開放上闖出全新的路子,形成“1+3﹥4”的協同效應,以投資促貿易,帶動長江經濟帶、“一帶一路”、RCEP區域一體化發展,為人民幣國際化全面夯實市場基礎,加速構筑足夠寬廣深厚的人民幣國際網絡,在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中培育人民幣使用的路徑依賴。
(作者:涂永紅,中宏觀察家、中國人民大學長江經濟帶研究院院長、國際貨幣研究所副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