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積極老齡觀、健康老齡化”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
- 發布時間:2022-01-03 13:43:04
- 來源:中宏網
“積極老齡觀、健康老齡化”理念源于早先進入老齡化社會的西方國家。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第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32次集體學習時曾強調,要著力增強全社會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思想觀念,要積極看待老齡社會,積極看待老年人和老年生活。中國領導人以全球視野、結合中國實際,給“積極老齡觀、健康老齡化”理念賦予了新時代的中國內涵,隨后又多次對貫徹積極老齡觀、健康老齡化理念提出新的要求。
2021年10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對老齡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將積極老齡觀、健康老齡化理念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新時代老齡工作的意見》將這一要求寫入“指導思想”,強調加強黨對老齡工作的全面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將老齡事業發展納入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把積極老齡觀、健康老齡化理念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
做好新時代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工作,首當其沖是要完整、準確、全面理解“積極老齡觀、健康老齡化”的理念,始終將這一理念融入到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貫徹到做好老齡工作的所有方面、所有環節。
一是積極看待老年人。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積極看待老年人。長期以來我們習慣于按照年齡來劃分人的生命歷程,60歲以上就叫老年人,也就是經過學習期、工作期,進入退休生活的老年期。然而隨著時代變遷,2015年世界衛生組織已經將健康老齡化定義為:發展和維護老年健康生活所需的功能發揮的過程。也就是說,只要功能是正常的,就是健康的。這就徹底改變了過去“逢老必病”“老了就要退出社會生活”等消極認識?!笆奈濉睍r期,我國老年人口隊列更替,上世紀60年代“嬰兒潮”出生的“60后”進入老年期。從個體看,這一批人共享了改革開放40多年國家發展成果,其個體狀況,比如財富、健康、居住、觀念、需求、消費行為特征、對新技術的認知等都與“50后”“40后”有著本質的區別。從群體看,老年人口從2000年占總人口的十分之一演變到2035年左右達到三分之一。從全球看,中國已經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中國老年人口占世界老年人口的20%以上,上世紀主要是發達國家率先老齡化,21世紀發展中國家加速進入老齡化社會。全球老年人口空間分布、結構特征等也將發生很大變化。我們既要認識到全球老年人的普遍性特征,也要認識到中國老年人的群體異質性,遵循國際社會關于積極老齡化、健康老齡化的共識,發展和豐富中國本土化的“積極老齡觀、健康老齡觀”理念。
二是積極看待老年生活。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積極看待老年生活,就是要把老年期當作個人生命中仍然可以有作為、有進步、有快樂的重要人生階段。我國人口預期壽命自2000年的71.4歲提升至2020年的77.4歲,20年長了6歲,依此推算,至2050年時預計將達到87歲左右,未來活到100歲可能是常態,老年期將有30年甚至40年,將占到生命的三分之一。更為重要的是,2019年中國人的健康預期壽命和預期壽命的差距是8.9年,也就是說,有8.9年是生活在不健康狀態中,盡可能延長全社會的健康老年期,不僅對于提高老年人福祉、也對于經濟社會發展至關重要。老年期的延長將會改變對人生價值的理解,工作期幸福是靠奮斗得來的,而在退休期幸福是在享受生活、參與社會中實現“老有所為”,在“老有所為”中實現“老有所樂”,在“老有所樂”中服務自我、奉獻社會,發揮老年人價值。老年期的延長還將拉大老年群體的異質性,相對于其他社會群體,老年群體的異質性將更加突出和變得更加復雜,長壽時代老年期的長壽風險、老年人對生活的滿意度認知、高齡老年人的生活及政策與社會支持都需要有新的理論指導。
三是積極認識老年人的價值。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真正把廣大老年人當作社會的寶貴財富,當作我們黨執政興國的重要資源,當作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重要依靠力量。個體老齡化立足于人的全面發展,群體老齡化立足于社會的全面發展,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的全面發展是矛盾統一的,表現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不同,而在不斷的演變中矛盾統一。由此,從群體的角度看,社會要充分認識到老年人口對社會做貢獻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問題;老年人則需要站在社會進步和全面發展的立場,提倡老年人的自尊、自重、自愛,正確看待社會,正確對待自己。
四是積極認識老齡社會。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積極看待老齡社會,就是要看到人口老齡化是經濟發展、社會進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醫療衛生條件改善的結果,更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重要體現和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從全局的、積極的視角來重新思考老齡社會治理的戰略布局,主動以制度變革適應人口結構變化。要樹立全生命周期的立場,創建一個健康的老齡社會要從青少年做起,只有青少年的健康水平提高了,全民的健康水平提高了,健康老齡化才有可能實現。同樣,只有年輕人愿意從事養老服務,才能從根本上解決養老服務人力資源不足的問題。既要鼓勵發揮健康活力的老年人在長期照護中的作用,也要鼓勵年輕人熱愛老齡事業、投身老齡服務。既要建立一套有利于消除不公正現象,保護老年人合法權益的法律體系,又要有一套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規范,使尊老愛幼的社會風范深入人心,構建和諧的代際關系、家庭關系和社會關系。
五是將“積極老齡觀、健康老齡化”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為此,黨中央、國務院已經出臺了《國家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中長期規劃》,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將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上升為國家戰略,這次中央出臺關于加強新時代老齡工作的意見,從“加快建立健全相關政策體系和制度框架,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孝親敬老傳統美德,促進老年人養老服務、健康服務、社會保障、社會參與、權益保障等統籌發展,推動老齡事業高質量發展,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道路”提出明確安排。在建黨100周年之際,中國共產黨莊嚴向世界宣告,中國已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本解決絕對貧困問題。立足新時代,黨中央又提出了實現共同富裕的奮斗目標。在這個偉大歷史進程中,作為占人口總量三分之一的老年人群體能不能和其他社會群體同步實現共同富裕至關重要。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戰略,必須既要讓老年人成為社會發展的重要資源和重要力量,也要讓老年人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構建人人平等、人人共享的老齡化社會,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作者:黃石松,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老齡產業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