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
- 發布時間:2022-01-03 13:40:03
- 來源:中宏網
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專題研究“三農”工作會上指出:“應對各種風險挑戰,必須著眼國家戰略需要,穩住農業基本盤、做好”三農“工作,措施要硬,執行力要強,確保穩產保供,確保農業農村穩定發展”。
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舉全黨全社會之力推動鄉村振興,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
走中國特色的鄉村振興道路是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和使命所決定的,是由謀劃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的現實邏輯、復興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歷史邏輯和世界大變局、中國高質量發展中“三農”工作特殊重要性的新時代邏輯所決定的。中國特色的鄉村振興道路還是由在一個占全球人口近五分之一的人口大國邁向共同富裕現代化過程中,鄉村所承載的糧食安全、生態保護和文化傳承等特色功能所決定的。
要從黨的初心和使命來認識鄉村振興。中國共產黨帶領廣大農民開展土地革命,實現“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初步完成了祖國獨立、民主和統一的事業。建國以來,中國共產黨一直十分重視鄉村發展,特別是1979年改革開放以來,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標志開始了我國鄉村振興建設的探索。2005年提出“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村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二十字方針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秉承“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的初心使命和執政理念,科學判斷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已經成為社會主要矛盾。鄉村振興正是關系到我國能否從根本上解決城鄉發展不平衡、農村發展不充分等突出問題,關系到中國整體發展是否均衡的問題。
要從歷史維度認識鄉村振興。中華文明根在鄉村,鄉村是中華文化發育、繁榮與傳承的載體,雖歷經朝代更替、外族侵擾地沖擊,連綿五千余年,從未中斷。現代化進程的中國特色主要體現在鄉村現代化上。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穩住農業基本盤、守好“三農”基礎、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是堅持底線思維,增強憂患意識,提高防控風險能力,沉著應對國內外各種風險挑戰,保持社會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壓艙石”。做好“三農”工作,必須堅持和加強黨對農村工作的全面領導,扎實有序推進鄉村發展、鄉村建設、鄉村治理重點工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
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十四五和未來更長時期我國應對錯綜復雜國際環境和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長期戰略。鄉村振興要融入到我國高質量發展戰略和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中。要抓住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機遇,著力解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面臨的一系列突出短板和體制機制障礙,例如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糧食安全保障、鄉村生態文明建設、鄉村文化傳承、公共服務均等化、鄉村基礎設施建設與維護、城鄉融合發展等方面問題。要更好地發揮農業多功能優勢和農村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把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過程轉化成激發和釋放農村投資和消費的過程,全面增強農業農村發展活力,使鄉村振興成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重要引擎。
鄉村振興要加強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推進鄉村綠色政策制定和資源整合,引領廣大農民在價值觀念、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等多方面向綠色化轉型,走出中國特色的鄉村綠色發展之路。積極探索鄉村生態文明建設,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探索“兩山”轉化的具體措施和制度建設,助力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鼓勵生態產品、地理標志產品認證,推動生態補償機制,發揮碳交易市場的作用。在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同時,助力我國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習近平總書記始終強調,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飯碗主要裝中國糧。中國數千年治國理政歷史經驗,建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發展、社會進步、人民安康、國家穩定的事實證明,保障好初級產品供給是一個重大戰略性問題。糧食安全是政治問題,不能光算經濟賬。面對外部環境發生深刻變化的復雜形勢,全球供應鏈存在趨向脆弱性的重大風險,發揮好“三農”壓艙石作用,端牢自己的飯碗,方可應對各種風險挑戰,保障經濟健康發展、社會大局穩定。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只有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在任何時候都是真理。”
最近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再次明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就是鄉村振興。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指揮、親自部署、親自督戰,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奪取了脫貧攻堅戰的全面勝利,歷史性解決了困擾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絕對貧困問題。上個歲末年初,黨中央制定了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邁向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方略、路線圖。總書記說過:“勝非其難也,持之者其難也。”最近,在不少鄉村振興國家重點幫扶縣調研中發現,不少基層干部存在歇歇腳、喘口氣的思想。總書記強調:鄉村振興的前提是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要持續抓緊抓好,讓脫貧群眾生活更上一層樓。總書記要求:要持續推動同鄉村振興戰略有機銜接,確保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切實維護和鞏固脫貧攻堅戰的偉大成就,“三農”工作領域的領導干部要抓緊提高“三農”工作本領。絕不能將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對立起來,絕不能讓做花造景樹典型重新抬頭。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任務重的地區,尤其是鄉村振興重點幫扶地區,需保持堅定的政治立場,把身子沉下去,腳踏實地、實事求是、量力而行、盡力而為。充分發揮政府主導作用,通過政策、項目、資金的引導,統籌利用各類資源,向基層放權,向參與主體和服務對象賦能,促進廣泛參與、各負其責、互為補充、同頻共振的銜接格局。激活主體、激活要素、激活市場,調動多元主體力量,匯聚各方人才,形成強大合力。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發展為了人民、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堅持共同富裕方向。激發脫貧群眾、監測對象和其他中低收入群體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勇于組織創新,增強內生動力,為農業農村現代化奠定堅實基礎。對脫貧縣、脫貧村、脫貧人口扶上馬送一程,抓好監測對象幫扶工作,堅決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保持主要幫扶政策的總體穩定,同時對相關政策進行分類優化調整,合理把握調整節奏、力度和時限,促進經濟發展,管理好發揮好扶貧資產的幫扶效率,增強脫貧穩定性,為鄉村振興開創良好局面。組織實施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農村廁所革命、農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美麗宜居鄉村建設,促進鄉村治理與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有機結合,推動縣域內教育、醫療、養老、社會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務的普惠性。
【作者:劉金龍,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長江經濟帶研究院研究員、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