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續發展藍皮書:中國可持續發展評價報告(2021)》在京發布
- 發布時間:2021-12-22 09:50:02
- 來源:中宏網
中宏網北京12月21日電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地球研究院、阿里研究院、飛利浦(中國)投資有限公司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2月21日共同發布《可持續發展藍皮書:中國可持續發展評價報告(2021)》。
藍皮書發布會現場
中國可持續發展總體狀況得到穩步改善
《可持續發展藍皮書:中國可持續發展評價報告(2021)》基于中國可持續發展評價指標體系的基本框架,對2019年我國的可持續發展狀況從國家、省份和重點城市等三個層面進行了全面系統的數據驗證分析并排名。國家級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數據驗證結果分析顯示:中國可持續發展狀況繼續穩步得到改善,2015~2019年,中國可持續發展水平呈現逐年穩定提升的狀態,經濟實力明顯躍升,社會民生普遍提升,資源環境狀況總體改善,消耗排放控制成效顯著,治理保護效果逐漸凸顯。省級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數據驗證結果分析顯示:4個直轄市及東部沿海省份的可持續發展排名比較靠前,北京、上海、浙江、廣東、天津、福建、江蘇、湖北、重慶和四川排名前十位,中部地區中,湖北排名最高,列第八位。100座大中城市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數據驗證結果分析顯示:東部城市可持續發展進步明顯,其中杭州首次在全國城市可持續發展排名第一,位列前十的城市分別為杭州、珠海、廣州、北京、無錫、深圳、蘇州、武漢、南京和鄭州。本報告認為,當前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也正處于可持續發展轉型的關鍵期,需要在"十四五"期間堅定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不斷推進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動態保持經濟、社會、環境三者有機平衡,推動中國實現更加包容、更具韌性、更為綠色的可持續發展。報告還圍繞公共衛生、"雙碳"目標、數字基建等幾個主題做了專題研究,對河池、成都、昆山、深圳、珠海和桂林等城市進行了案例分析,對一些企業層面的可持續發展做法做了總結分析。
2015~2019年這一時期對于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回顧這五年間我國可持續發展狀況的變化,藍皮書課題組認為我國在經濟發展、社會民生、資源環境、消耗排放和治理保護五大方面取得積極進展和成效。總體來看,從2015年到2019年,我國可持續發展總指標保穩步向好,2019年指標值為82.1,較2015年增幅達39%,年增長率均值約8.7%。從增速來看,2017年增速有明顯的下滑,原因在于2016年的極端天氣帶來了史上最大降雨量,2017年的降雨量則相對正常,使得2017年的資源環境二級指標較2016年下滑嚴重(見圖1)。
具體來看,除資源環境和治理保護外,其余三項二級指標的總體趨勢均與總體發展情況相近,其中社會民生和消耗排放均在2019年達到峰值86.7,同比分別增長15.2%和8.2%,經濟發展的峰值2019年則為80.0,同比增長4.6%。而資源環境則在2017年有明顯的下降,隨后穩步提高,2019年資源環境指標值達77.5,同比增長達21.2%。治理保護則是波動上升,2019年達峰值78.8,同比增長12.4%。總體而言,五項一級指標值2019年均較2018年有較大幅度增長,表明2019年可持續發展在各方面均實現了高質量發展(見圖2)。
“十四五”時期中國可持續發展面臨四個新挑戰
藍皮書指出,“十四五”時期中國可持續發展面臨的四個新挑戰。
(一)以煤炭為主的能源結構決定了碳排放規模較大。對化石能源使用依然是二氧化碳排放的最大源頭。BP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一次能源消費量為141.7埃焦耳(EJ),占到世界能源消費總量的24.3%,同比增長4.4%,高于2008~2018年年均增速0.6個百分點。而且,中國的能源消費結構以化石能源為主,其中化石能源消費占比約為85.1%,煤炭占比超過57.6%,石油占比約為19.7%,天然氣占比約為7.8%,清潔能源占比不足15%,其中核電占比2.2%、水電占比8.0%、可再生能源占比4.7%。以煤炭為主的能源消費結構貢獻了更多的二氧化碳排放,單位燃煤、燃油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是燃氣的1.5~1.7倍,是電的3.2~3.4倍。
在以煤炭為主的能源結構下,2019年中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約為98.3億噸,約占到全世界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的28.8%,超過中國的人口和GDP在世界的總量占比,當年同比增長了3.4%,比2008~2018年平均增速高出0.8個百分點。中國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約為0.75千克/美元,約為美國的3倍,德國的4倍。從圖1顯示的結果看,中國二氧化碳排放量與一次能源消費量走勢基本趨同,兩者的相關系數高達99.7%,即便是近年來中國加大清潔能源替代力度,但還遠遠不夠,兩者相關系數仍高達98%左右。可以說,中國能源消費與碳排放仍存在強耦合關系。今后努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首要做的工作是優化能源結構,逐步降低能源消費對二氧化碳排放的貢獻度,加速實現經濟增長與能源消耗的“脫鉤”過程。
(二)鋼鐵等高碳產業規模龐大意味著碳減排壓力較大。電力熱力生產行業是碳排放最大的部門,占到中國來自燃料燃燒二氧化碳排放量的50%以上。中國來自燃料燃燒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到全世界來自燃料燃燒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比重已由1971年的約5.8%攀升至2017年的28.4%(見圖2)。除了發電供熱部門(44%)外,鋼鐵(18%)、建材(13%)、交通運輸(7%)等行業都是高碳排放的主要部門,也是中國落實“碳達峰”行動任務的重點行業。
中國產業結構偏重造成對能源資源消耗依賴程度高,重工業資產總額是輕工業的3.3倍左右,如2020年中國粗鋼產量達到10.5億噸左右,占世界粗鋼總產量的50%以上。即便前幾年中國推進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壓縮淘汰了一批燃煤、鋼鐵、電解鋁等行業項目,但高耗能高排放的行業規模依然較大,并非短期內就能有效達到“雙碳”目標的既定要求。當前,中國正在制定“碳達峰”行動方案,必然涉及嚴控新增高耗能產業項目,加快推動高碳部門低碳化改造,也必將對高耗能和高碳產業鏈產生傷筋動骨的影響。
(三)現有節能減碳技術能力滿足不了高質量發展要求。當前,清潔能源和碳中和技術已成為國際競爭熱點之一。一些核心清潔能源和節能減碳技術仍集中在少數發達國家,如日本在燃料電池研究中占主導地位,歐洲在供應和存儲低碳氫低碳氫是指生產過程中所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值低于14.51kgCO2e/kgH2的氫氣。等方面處于領先,美國在碳捕捉、碳封存等方面有較強的技術優勢。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仍處在技術追趕的關鍵時期,節能減碳技術能力總體不足,與國際先進水平仍有較大差距,關鍵領域和關鍵環節還存在技術短板,而且不少低碳技術尚未實現商業化落地。譬如,由于開發技術相對滯后,中國已開發的可再生能源不到技術可開發資源量的1/10。背后動因是,低碳技術應用和設備更新將推高企業生產成本,削弱出口競爭力;導致中國很多企業在節能減碳技術方面投入不足,能力積累不夠,短時期將適應不了“雙碳”目標下高質量發展的要求。
而今,中國企業面臨的轉型發展新挑戰是,因節能減碳技術不足,在產品出口方面可能面臨著基于碳基的貿易壁壘,尤其是歐美等發達國家基于碳排放設置的貿易壁壘將有所增加。譬如,歐盟推出了“碳邊境調節機制”,對減排進程較慢國家的商品加征碳稅,這將迫使中國出口企業不得不轉向使用節能減碳技術,改進產品研制生產過程,以確保其出口的產品符合歐盟環保標準。
(四)低碳消費理念和行動尚有待在全社會倡導推行。實現“碳中和”目標意味著要將人為活動排放的溫室氣體對自然的影響降低到幾乎可以忽略的程度,這意味著節能減碳不只是能源和工業部門的事情,而是涉及所有人的集體性活動。如果不是當前媒體熱炒“碳達峰、碳中和”概念,節能減碳問題可能并不會成為熱議的話題,也很難形成全社會內生性的自覺行動。我們注意到,當前“自上而下”的任務分解式的減碳行動面臨著種種阻力,尚未形成全社會的一種自覺。盡管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已經深入人心,但綠色生產和低碳消費并未蔚然成風,居民和企業對加強碳排放約束的認識并不夠,并不將其視為是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具體實踐。特別是,大多數企業仍是以利潤驅動為主,往往把國家應對氣候變化的戰略視為監管部門的指派任務;金融機構也更多關注財務回報,對氣候變化等全球性議題關注較少,參與碳排放的程度并不高。
從五方面推動中國可持續發展
藍皮書指出,應從五方面推動中國可持續發展。
一是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推動區域平衡發展。基于2021年可持續發展評價可發現,雖然我國已打贏脫貧攻堅戰,但各地發展不平衡狀況普遍存在。這既包括同一省區市內部不同領域間發展不平衡,同時也包括各地區間存在的發展不平衡問題。結合新發展階段下的新形勢,需進一步轉變發展方式,以“共同富裕”為目標尋求實現全面、協調、平衡的可持續發展,統籌做好教育、醫療、社會保障、收入分配等民生工作,同時統籌城鄉區域間發展,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人民群眾。
二是堅持高質量發展,科技創新引領產業轉型。我國多地創新驅動引領能力仍然不足,產業結構不合理。對此,建議緊跟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方向,提升科技支撐能力,加大關鍵共性技術研發力度,助力高質量發展轉型。尤其要推動數字經濟相關產業的發展,大力推進由資源驅動型向創新驅動型發展方式轉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著力于解決“卡脖子”的關鍵技術突破。加快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的科技創新體系,培育相對穩定、持續健康發展的產業結構。
三是圍繞“雙碳”目標,持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從資源環境角度來看,本年度評估發現我國各地區間的自然稟賦顯著不同,西部地區及東北地區普遍自然資源豐富、生態環境較好,但也存在經濟發展滯后、總體可持續發展水平不高的發展失衡問題。東部地區經濟發展水平普遍較高,但在資源環境方面表現相對落后,未將生態文明建設與其他領域發展有效連接。因此,應在2030年碳達峰、2060年碳中和目標引領下,牢固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構建基于“雙碳目標”的治理體系,推動社會經濟以可持續發展為導向實現系統性變革。
四是提高公共衛生健康水平,構建人類衛生共同體。在當前新冠肺炎疫情持續造成影響的情況下,應堅決守護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完善傳染病預防機制,強化各級政府疾病防控能力。本年度評估還發現各地公共衛生均衡發展有待提升,未來需要做好補短板工作,推動公共衛生服務供給水平與需求相匹配,保障地方政府衛生保健投入,培養公眾疫病預防意識,優化社會健康管理能力,提升政府、社會和居民個人各類主題對衛生保健的重視程度和資源供給水平。此外,還應強化與其他國家在抗擊疫情領域的相關合作,以實際行動構建人類衛生共同體。
五是堅持可持續發展理念,提升我國全球治理話語權。可持續發展是全球共識,對于地方的可持續發展而言,應對標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抓緊實施有利于完成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具體措施,要落實到各行業、各地區的實際需求和承受能力,積極穩妥地推進可持續發展轉型。同時,加強監督和檢查,完善考核機制,進一步細化監管措施和核查制度,統籌推進各項工作措施落到實處。此外,應依托可持續發展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在國際上積極倡導生態文明、綠色低碳發展等理念,不斷地總結和推廣地方可持續發展成功案例,積極扮演全球治理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和引領者身份,為全球可持續發展提供切實可行的中國方案。